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8-32页 |
1.1 放射性核束物理介绍 | 第18-21页 |
1.2 放射性核束研究中所关心的物理问题 | 第21-27页 |
1.2.1 新核素的发现,中(质)子滴线的寻找 | 第21页 |
1.2.2 原子核质量的精确测量 | 第21-22页 |
1.2.3 原子核晕结构的研究 | 第22-23页 |
1.2.4 新衰变模式的发现及研究 | 第23-24页 |
1.2.5 超重元素的合成 | 第24-26页 |
1.2.6 与核天体元素合成相关物理过程研究 | 第26-27页 |
1.3 放射性核束的产生-加速器介绍 | 第27-30页 |
1.3.1 Isotope Separation On-Line (ISOL)及In-flight Proj ectile Frag-mentation (PF)型放射性束流装置介绍 | 第27-28页 |
1.3.2 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介绍 | 第28-30页 |
1.4 本章总结 | 第30-32页 |
第2章 丰质子核的奇异衰变及其实验研究方法介绍 | 第32-52页 |
2.1 β衰变Fermi理论 | 第32-33页 |
2.2 β缓发的粒子及多粒子衰变 | 第33-37页 |
2.2.1 β缓发的α衰变 | 第34-35页 |
2.2.2 ~(20) Na的β缓发α衰变 | 第35-37页 |
2.3 直接粒子及多粒子衰变 | 第37-40页 |
2.3.1 直接粒子及多粒子衰变现象介绍 | 第37-38页 |
2.3.2 丰质子核直接粒子发射的理论模型 | 第38-40页 |
2.4 丰质子核(双)质子衰变的一般实验研究方法 | 第40-51页 |
2.4.1 注入-衰变法 | 第41-42页 |
2.4.2 数字波形处理法 | 第42-44页 |
2.4.3 时间投影室(TPC)测量法 | 第44-48页 |
2.4.4 库仑激发测量法 | 第48-50页 |
2.4.5 在束衰变轨迹重建法 | 第50-51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实验介绍 | 第52-68页 |
3.1 实验介绍 | 第52-53页 |
3.2 ~(22)Al和~(21)Mg放射性束流的产生 | 第53-56页 |
3.3 探测器介绍 | 第56-61页 |
3.3.1 探测器介绍 | 第56-59页 |
3.3.2 硅微条探测器与高纯锗探测器的能量刻度 | 第59-61页 |
3.4 Geat4模拟硅探测器效率 | 第61-63页 |
3.5 实验电子学介绍 | 第63-65页 |
3.6 实验附属装置介绍 | 第65-66页 |
3.7 实验所采用方法:注入-衰变法 | 第66-67页 |
3.8 本章总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21)Mg的研究背景及实验结果 | 第68-86页 |
4.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68-76页 |
4.1.1 Richard G.Sextro等人对~(21)Mg衰变的研究 | 第68-71页 |
4.1.2 M.V. Lund等人对~(21)Mg衰变的研究 | 第71-76页 |
4.2 本实验的数据分析方法及实验结果 | 第76-84页 |
4.2.1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 第76-77页 |
4.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77-84页 |
4.3 本章总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22)Al的研究背景及实验结果 | 第86-104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6-96页 |
5.1.1 M.D.Cable等人的~(22)Al实验研究 | 第86-89页 |
5.1.2 R.Jahn等人测量的~(22)Al的β2p衰变双质子角关联 | 第89-91页 |
5.1.3 B.Blank等人对~(22)Al衰变的实验研究 | 第91-93页 |
5.1.4 N.L.Achouri等人对~(22)Al衰变的实验研究 | 第93-96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96-102页 |
5.2.1 本实验中~(22)Al的βp结果 | 第96-100页 |
5.2.2 本实验中~(22)Al的β2p结果 | 第100-102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102-10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