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基数效用论的复兴及其对主流经济学的贡献

摘要第1-16页
Abstract第16-22页
第一章 导论第22-29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22-25页
  一、基数效用及其表现形式第22-23页
  二、基数效用论的衰败第23页
  三、基数效用论的复兴第23-25页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及理论贡献第25-29页
  一、研究方法第25-26页
  二、结构安排第26-28页
  三、理论贡献第28-29页
第二章 效用理论发展简史第29-42页
 第一节 效用理论的萌芽与开端第29-33页
  一、效用理论的萌芽:一般效用价值论第29-30页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的效用理论第30-31页
  三、效用理论的开端:边沁的功利主义第31-33页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第33-37页
  一、边际效用价值论的雏形第33-34页
  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正式形成:边际革命第34-35页
  三、基数效用论的成熟与普及第35-36页
  四、不确定情况下的效用理论第36-37页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第37-41页
  一、对基数效用论的批判第37-38页
  二、序数效用论的产生与发展第38-39页
  三、显示偏好理论第39-40页
  四、偏好的表述:序数效用函数第40-41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序数效用论的缺陷与不足第42-67页
 第一节 序数效用论中的循环论证第42-47页
  一、揭示序数效用的两种方法第42-43页
  二、可积性问题中的循环论证第43-45页
  三、显示偏好理论中的循环论证第45-47页
 第二节 偏好与福利的不一致第47-48页
  一、实际偏好与福利的不一致第47页
  二、"显示偏好"与福利的不一致第47-48页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应用领域的局限性第48-51页
  一、社会选择第49页
  二、不确定性问题第49-50页
  三、边际效用递减问题第50-51页
 第四节 序数效用论中的稳定偏好假设与"休谟问题"第51-62页
  一、稳定偏好假设第51-52页
  二、休谟问题概述第52-53页
  三、消费者理论中的自然齐一律第53-55页
  四、偏好的稳定性分析第55-57页
  五、对稳定偏好假设的技术性处理第57-61页
  六、可能的解决方案第61-62页
 第五节 复兴基数效用论的可行性第62-64页
  一、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之间的逻辑关系第62-63页
  二、基数效用的可测性与人际可比性分析第63-64页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64-67页
第四章 基数效用的发现——来自神经经济学的证据第67-83页
 第一节 神经经济学概述第67-69页
  一、神经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第67页
  二、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活动第67-69页
 第二节 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第69-72页
  一、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69页
  二、神经经济学的研究工具第69-72页
 第三节 神经经济学对基数效用的发现第72-77页
  一、效用理论的发展与作为"黑箱"的大脑第72-73页
  二、基数效用的神经测量方法第73-74页
  三、基数效用的神经基础第74-76页
  四、发现基数效用的意义第76-77页
 第四节 神经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其他贡献第77-82页
  一、情感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第77-79页
  二、对博弈论的贡献第79-81页
  三、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行为第81-82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基数效用的度量——主观幸福感测评技术第83-98页
 第一节 经济学中的效用测量方法第83-87页
  一、效用测量的历史渊源第83-84页
  二、货币测量法第84-85页
  三、经济剩余测量法第85-87页
 第二节 效用测量的"明示偏好"法:自陈量表法第87-92页
  一、自陈量表法简介第87-88页
  二、情感体验测评法第88-89页
  三、认知评价测评法第89-90页
  四、其他自陈报告法第90-92页
 第三节 非自陈报告测量法第92-94页
  一、外在行为特征测量法第93页
  二、生理指标测量第93页
  三、深入访谈法第93-94页
 第四节 自陈量表法评价第94-97页
  一、自陈量表法的缺陷第94-95页
  二、自陈量表法的优势第95-97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六章 基数效用论的应用——"幸福悖论"及其解释第98-114页
 第一节 收入与幸福的关系第98-101页
  一、幸福悖论的提出第98-99页
  二、收入与幸福关系的实证研究第99-100页
  三、关于幸福悖论存在性的争议第100-101页
 第二节 对幸福悖论的解释第101-108页
  一、相对收入理论第101-102页
  二、心理适应理论第102-103页
  三、愿望水平理论第103-104页
  四、社会资本理论与关系物品理论第104-106页
  五、过度工作理论与聚焦幻觉理论第106-107页
  六、其他理论第107-108页
 第三节 收入与幸福关系研究的新趋势第108-110页
  一、解释收入与幸福关系的各种理论趋于融合第108页
  二、引入更多的变量,对幸福进行跨学科研究第108-109页
  三、关注幸福对收入的影响第109-110页
 第四节 由幸福悖论引申出的政策建议第110-112页
  一、要更多地关注国民幸福水平而不是经济增长第110-111页
  二、适度地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进幸福水平第111页
  三、更多地实施累进的消费税和所得税第111-112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4-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41-14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家族企业成长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下一篇:内置折边扭带管内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与阻力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