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燃料电池用双极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3页
    1.1 燃料电池概述第14-18页
        1.1.1 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第14-15页
        1.1.2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第15-16页
        1.1.3 燃料电池的分类第16-18页
    1.2 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第18-22页
        1.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18-19页
        1.2.2 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19-21页
        1.2.3 双极膜燃料电池第21-22页
    1.3 双极膜概述第22-31页
        1.3.1 双极膜基本性质第23-24页
        1.3.2 双极膜的制备方法第24-27页
        1.3.3 燃料电池用双极膜的基本特点第27-28页
        1.3.4 双极膜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第28-31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3-44页
    2.1 实验膜材料、试剂与仪器第33-36页
        2.1.1 膜材料第33页
        2.1.2 实验试剂第33-35页
        2.1.3 实验仪器第35-36页
    2.2 双极膜的制备第36-37页
        2.2.1 咪唑盐型阳离子共聚物的制备第36页
        2.2.2 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第36-37页
        2.2.3 双极膜阳离子交换层的制备第37页
        2.2.4 双极膜的制备第37页
        2.2.5 双极膜的转型第37页
    2.3 膜的性能表征第37-41页
        2.3.1 元素分析第37-38页
        2.3.2 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第38页
        2.3.3 拉伸强度测试第38页
        2.3.4 热重分析第38页
        2.3.5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第38-39页
        2.3.6 含水率和溶胀率的测定第39页
        2.3.7 离子交换容量的测定第39-40页
        2.3.8 离子电导率的测定第40-41页
    2.4 膜电极及单电池系统第41-44页
        2.4.1 膜电极的制备第41-42页
        2.4.2 单电池系统的组装及测试第42-44页
第三章 咪唑盐共聚物的合成和双极膜阳离子交换层的制备第44-53页
    3.1 基底膜的选择第44-45页
    3.2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第45-46页
        3.2.1 阳离子交换树脂第45页
        3.2.2 阴离子交换树脂第45-46页
    3.3 咪唑盐型阳离子共聚物第46-49页
        3.3.1 咪唑盐型阳离子共聚物的合成路线第46-47页
        3.3.2 咪唑盐阳离子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7-48页
        3.3.3 阴离子交换膜的性能表征第48-49页
    3.4 双极膜阳离子交换层第49-52页
        3.4.1 双极膜阳离子交换层的制备第49-50页
        3.4.2 双极膜阳离子交换层的基本性能第50-51页
        3.4.3 双极膜阳离子交换层的离子电导率第51-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双极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第53-68页
    4.1 双极膜的制备第53页
    4.2 双极膜基本物化性质第53-63页
        4.2.1 全反射红外光谱第53-55页
        4.2.2 双极膜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第55-57页
        4.2.3 热重分析第57-58页
        4.2.4 含水率第58-60页
        4.2.5 离子电导率第60-63页
    4.3 双极膜电池性能第63-66页
        4.3.1 膜电极的制备第63-65页
        4.3.2 H_2/O_2单电池测试第65-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Li0.2Mn0.54Ni0.13Co0.13]O2的燃烧法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养殖废水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去除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