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环氧苯乙烷的理化性质与用途 | 第15-16页 |
1.1.1 环氧苯乙烷的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1.1.2 环氧苯乙烷的用途 | 第16页 |
1.2 环氧苯乙烷的制备反应过程 | 第16页 |
1.3 环氧苯乙烷的工业制法 | 第16-17页 |
1.4 烯烃环氧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32页 |
1.4.1 分子筛类催化剂 | 第17-23页 |
1.4.2 杂多酸类催化剂 | 第23-25页 |
1.4.3 金属配合物 | 第25-30页 |
1.4.4 其他类型催化剂 | 第30-31页 |
1.4.5 小结 | 第31-32页 |
1.5 烯烃环氧化反应机理 | 第32-35页 |
1.5.1 TS-1分子筛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机理 | 第32-33页 |
1.5.2 含钴分子筛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机理 | 第33-34页 |
1.5.3 杂多酸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机理 | 第34-35页 |
1.5.4 金属卟啉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机理 | 第35页 |
1.6 课题开展内容与思路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7-43页 |
2.1 仪器、原料与试剂 | 第37-38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1 离子交换法 | 第38页 |
2.2.2 浸渍法 | 第38-39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9-41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39页 |
2.3.2 H_2程序升温还原 | 第39页 |
2.3.3 NH_3程序升温脱附 | 第39-40页 |
2.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 | 第40页 |
2.3.5 X射线荧光光谱 | 第40页 |
2.3.6 X射线线光电子能谱 | 第40-41页 |
2.4 催化活性的评价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含钴分子筛的优化制备 | 第43-68页 |
3.1 前言 | 第43-44页 |
3.2 含钴分子筛制备条件优化 | 第44-52页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4页 |
3.2.2 含钴分子筛制备方法的优选 | 第44-46页 |
3.2.3 含钴分子筛载体的优选 | 第46-49页 |
3.2.4 钴源的优选 | 第49页 |
3.2.5 催化剂焙烧温度的优化 | 第49-50页 |
3.2.6 催化剂负载量的优化 | 第50-52页 |
3.3 含钴分子筛中钴的存在状态 | 第52-59页 |
3.3.1 不同方法制备的Co/Y催化剂XRD分析 | 第52-55页 |
3.3.2 不同方法制备的Co/Y催化剂H_2-TPR分析 | 第55-56页 |
3.3.3 不同方法制备的Co/Y催化剂UV-vis分析 | 第56-58页 |
3.3.4 不同方法制备的Co/Y催化剂XPS分析 | 第58-59页 |
3.4 催化剂焙烧温度对Co存在状态的影响 | 第59-62页 |
3.4.1 不同温度焙烧的Co/Y催化剂XRD分析 | 第59-60页 |
3.4.2 不同温度焙烧的Co/Y催化剂UV-vis分析 | 第60-62页 |
3.5 含钴分子筛反应条件优化 | 第62-67页 |
3.5.1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活性影响 | 第62-63页 |
3.5.2 反应时间对催化剂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活性影响 | 第63-64页 |
3.5.3 氧源对催化剂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活性影响 | 第64-67页 |
3.6 结论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含钴分子筛的碱金属改性 | 第68-81页 |
4.1 前言 | 第68-69页 |
4.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改性对Co/Y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9-72页 |
4.2.1 IE-MCo/Y催化剂的制备 | 第69页 |
4.2.2 IE-MCo/Y催化剂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活性 | 第69-71页 |
4.2.3 不同钙含量改性的IE-Ca_xCo/Y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活性 | 第71-72页 |
4.3 IE-MCo/Y催化剂的表征 | 第72-78页 |
4.3.1 IE-MCo/Y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72-73页 |
4.3.2 IE-MCo/Y催化剂的H_2-TPR分析 | 第73-74页 |
4.3.3 IE-MCo/Y催化剂UV-vis分析 | 第74页 |
4.3.4 IE-MCo/Y催化剂NH_3-TPD分析 | 第74-78页 |
4.4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对Co在分子筛中的落位影响 | 第78-80页 |
4.4.1 分子筛的结构 | 第78-79页 |
4.4.2 阳离子的落位 | 第79-80页 |
4.5 结论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结论 | 第81页 |
5.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