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SAC水泥的基本性质 | 第11-13页 |
1.3 SAC水泥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SAC水泥基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20-38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实验原材料 | 第20-22页 |
2.2.1 SAC水泥熟料的基本性质 | 第20-21页 |
2.2.2 石膏 | 第21-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3.1 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测试方法 | 第22页 |
2.3.2 强度测试方法 | 第22页 |
2.3.3 X射线荧光谱仪(XRF) | 第22页 |
2.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2页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2-23页 |
2.3.6 热养护制度实验设计 | 第23页 |
2.4 石膏对SAC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2.5 热养护对SAC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5-36页 |
2.5.1 热养护制度a对SAC水泥基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31页 |
2.5.2 热养护制度b对SAC水泥基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1-35页 |
2.5.3 微观形貌分析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砂岩和石灰岩对SAC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8-58页 |
3.1 概述 | 第38页 |
3.2 实验原材料 | 第38-39页 |
3.3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3.3.1 水泥胶砂强度和流动度测定 | 第39页 |
3.3.2 凝结时间测定 | 第39页 |
3.3.3 砂浆体积稳定性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3.3.4 水化热检测 | 第40页 |
3.3.5 显微硬度 | 第40页 |
3.3.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0页 |
3.3.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0页 |
3.3.8 EDS能谱分析 | 第40页 |
3.4 石英粉和石灰石粉对SAC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0-49页 |
3.4.1 细粉对SAC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细粉对SAC水泥胶砂干缩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3 细粉对SAC水泥基材料水化过程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4 细粉对SAC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5 细粉对SAC水泥基材料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49页 |
3.5 砂岩和石灰岩的细集料对SAC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 | 第49-56页 |
3.5.1 细集料对SAC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2 细集料对SAC水泥浆体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 第51-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再生粉体对SAC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 | 第58-72页 |
4.1 概述 | 第58页 |
4.2 实验原材料和方法 | 第58-60页 |
4.2.1 快硬硫铝酸盐水泥(R·SAC) | 第58-59页 |
4.2.2 再生粉体的制备 | 第59-60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4.3 再生粉体对SAC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分析 | 第60-70页 |
4.3.1 再生粉体对SAC水泥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2 再生粉体对SAC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3 再生粉体掺量对SAC水泥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4 再生粉体掺量对SAC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5 再生粉体对SAC水泥基材料水化进程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6 再生粉体对SAC水泥的水化产物的影响 | 第66-68页 |
4.3.7 再生粉体对SAC水泥基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68-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新型SAC水泥基快速修补材料的配制 | 第72-83页 |
5.1 概述 | 第72页 |
5.2 实验原料和方法 | 第72-73页 |
5.3 早强剂对SAC水泥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5.4 不同缓凝剂对SAC水泥性能的影响 | 第75-77页 |
5.5 不同减水剂对SAC水泥性能的影响 | 第77-79页 |
5.6 SAC水泥基快速修补材料的配制 | 第79-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录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