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竹论文--刚竹论文

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光合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19页
    1.1 植物非同化组织光合色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第9-11页
        1.1.1 植物非同化组织光合色素含量及其组成特征第9-10页
        1.1.2 植物非同化组织光学特性与绿色组织光合作用的关系第10-11页
    1.2 叶绿素荧光的研究第11-13页
        1.2.1 叶绿素荧光产生机理第11页
        1.2.2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第11-12页
        1.2.3 叶绿素荧光技术与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第12-13页
    1.3 反射光谱的研究第13-16页
        1.3.1 反射光谱第13-14页
        1.3.2 反射光谱在植物生理生态上的研究第14-15页
        1.3.3 反射光谱数据处理第15-16页
    1.4 毛竹光合特性研究现状第16-17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8-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3页
    2.1 试验材料第19页
    2.2 试验设计第19页
    2.3 研究方法第19-22页
        2.3.1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第19-20页
        2.3.2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的测定第20页
        2.3.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分析第20页
        2.3.4 反射光谱测定第20-21页
        2.3.5 光谱分析方法第21-22页
    2.4 数据处理第22-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32页
    3.1 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不同节间中光合色素含量差异第23页
    3.2 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不同节间反射光谱的变化第23-28页
        3.2.1 不同节间反射光谱特征第23-24页
        3.2.2 不同节间反射光谱的三边特征第24-28页
        3.2.3 不同节间光谱参数的变化第28页
    3.3 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不同节间O-J-I-P荧光诱导曲线的变化第28-29页
    3.4 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不同节间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第29-32页
        3.4.1 不同节间FO、FP、RC/CS_O和PI_(ABS)的变化第29页
        3.4.2 不同节间量子产额的变化第29页
        3.4.3 不同节间单位面积能量吸收和分配的变化第29-31页
        3.4.4 不同节间反应中心能量吸收和分配的变化第31-32页
4 讨论第32-36页
    4.1 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不同节间色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第32-33页
    4.2 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不同节间反射光谱的变化特征第33-34页
    4.3 毛竹快速生长期茎秆不同节间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特征第34-36页
5 结论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5页
个人简介第45页
科研成果第45-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ngⅡ促进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中MMP9介导的MLCK降解
下一篇: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B型钠尿肽与超敏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