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 地膜覆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2 绿肥的栽培模式与适应区域 | 第10-11页 |
2.1 我国目前的绿肥种植模式 | 第10页 |
2.2 绿肥种植模式的适应性 | 第10-11页 |
3 绿肥种植对土壤、作物作用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3.1 绿肥种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1-12页 |
3.2 绿肥种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12-13页 |
3.3 绿肥种植对土壤有机质的提高 | 第13页 |
3.4 绿肥种植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 第13-14页 |
3.5 绿肥种植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 第14页 |
3.6 绿肥种植能够转化土壤中的难溶养分,促进植物的吸收利用 | 第14页 |
3.7 绿肥种植能够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 第14页 |
3.8 绿肥种植能够保护土壤,美化环境 | 第14-15页 |
3.9 绿肥种植能够缓解农田及果园的病虫害 | 第15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旱地麦田夏闲期薄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后作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17-32页 |
1 前言 | 第1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21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8-19页 |
2.2 试验设计和大田管理 | 第19-20页 |
2.3 取样和测量 | 第20-21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3 结果 | 第21-30页 |
3.1 小麦播种期及各生育时期的土壤蓄水量 | 第21-24页 |
3.2 休闲期覆盖对水分消耗的影响 | 第24-26页 |
3.3 休闲期覆盖对产量和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 第26-27页 |
3.4 休闲期覆盖对降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3.5 小麦播种期土壤含水率及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回归关系 | 第29-30页 |
4 讨论 | 第30-31页 |
5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旱地麦田夏闲期不同轮耕对土壤水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2-61页 |
1 引言 | 第3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33-34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7页 |
3.1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第37-47页 |
3.2.1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细菌群落门组成的影响 | 第37-40页 |
3.2.2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40-43页 |
3.2.3 不同轮耕处理的细菌群落在不同取样时间的热图分析 | 第43-44页 |
3.2.3 不同轮耕处理相同时间同—土层的细菌主成分分析 | 第44-46页 |
3.2.4 不同轮耕处理在不同取样时间细菌群落的代谢功能预测 | 第46-47页 |
3.3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第47-56页 |
3.3.1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真菌群落门组成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2 夏闲期轮耕对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50-53页 |
3.3.3 不同轮耕处理的真菌群落在不同取样时间的热图分析 | 第53-54页 |
3.3.4 不同轮耕处理相同时间同—土层的真菌主成分分析 | 第54-56页 |
3.4 轮耕处理细菌真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指数及水分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旱地麦田夏闲期绿肥轮作对土壤水分、养分、酶活性及后作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61-147页 |
1 引言 | 第6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9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62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62-63页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63-69页 |
磷酸酶测定方法 | 第64-65页 |
蔗糖酶测定方法 | 第65-66页 |
脲酶的测定方法 | 第66-67页 |
蛋白酶测定方法 | 第67-68页 |
过氧化氢酶测定方法 | 第68-6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9-141页 |
3.1 夏闲期轮作对绿肥作物地上部性状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69-101页 |
3.1.1 夏闲期绿肥作物农艺性状的变化 | 第69-70页 |
3.1.2 夏闲期绿肥作物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 第70-72页 |
3.1.3 夏闲期绿肥轮作对0-100cm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72-74页 |
3.1.4 夏闲期绿肥轮作对0-100cm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74-80页 |
3.1.5 夏闲期绿肥轮作对0-100cm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0-83页 |
3.1.6 夏闲期绿肥轮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83-92页 |
3.1.7 夏闲期绿肥轮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 第92-101页 |
3.2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地上部性状和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101-140页 |
3.2.1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3.2.2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群体动态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3.2.3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 第106-110页 |
3.2.4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产量三要素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110页 |
3.2.5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第110-115页 |
3.2.6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 第115-130页 |
3.2.8 夏闲期轮作对后作小麦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0-140页 |
3.3 小麦播种前、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表层和耕层土壤的理化指标与产量的逐步回归关系 | 第140-141页 |
4 讨论 | 第141-145页 |
5 结论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4页 |
Abstract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总结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