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基本概念阐释 | 第20-23页 |
2.1.1 安宁疗护 | 第20-21页 |
2.1.2 老年人安宁疗护 | 第21-22页 |
2.1.3 安乐死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福利多元理论 | 第23-24页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4-25页 |
2.2.3 优势视角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 | 第26-36页 |
3.1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原因 | 第26-28页 |
3.1.1 国家政策推动和财政支持力度加大 | 第26页 |
3.1.2 死因顺位变化和临终治疗费用上升 | 第26-27页 |
3.1.3 家庭结构改变和家属照料压力增大 | 第27-28页 |
3.1.4 民众“尊严死”意识增强和观念转变 | 第28页 |
3.2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阶段 | 第28-36页 |
3.2.1 理念引进吸收阶段:1980—1986年 | 第29-30页 |
3.2.2 孕育萌芽和探索起步阶段:1987—2000年 | 第30-31页 |
3.2.3 发展高峰和黄金阶段:2001 年至现在 | 第31-36页 |
第4章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36-41页 |
4.1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4.1.1 机构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平衡、专业性不足 | 第36页 |
4.1.2 运转资金和服务资源匮乏 | 第36-37页 |
4.1.3 专业从业人员缺乏 | 第37页 |
4.1.4 社会认同和接受度低 | 第37-38页 |
4.2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8-41页 |
4.2.1 医疗卫生制度和体制的制约 | 第38页 |
4.2.2 社会支持不足 | 第38-39页 |
4.2.3 学科教育体系不完善 | 第39-40页 |
4.2.4 传统文化背景及观念的差异 | 第40-41页 |
第5章 青岛四家老年人安宁疗护机构的案例分析 | 第41-49页 |
5.1 四家老年人安宁疗护机构概况 | 第41-43页 |
5.2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内容与特色 | 第43-46页 |
5.2.1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内容 | 第43-44页 |
5.2.2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特色 | 第44-46页 |
5.3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经验和不足 | 第46-49页 |
5.3.1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经验 | 第46-48页 |
5.3.2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不足 | 第48-49页 |
第6章 发达国家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经验启示 | 第49-54页 |
6.1 发达国家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经验 | 第49-52页 |
6.1.1 英国:募资渠道多样,民众参与程度高 | 第50-51页 |
6.1.2 美国:机构类型齐全,照护形式多样 | 第51页 |
6.1.3 德国:服务人性化,长护保险减轻患者负担 | 第51-52页 |
6.2 对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启示 | 第52-54页 |
6.2.1 参与主体多元化 | 第52页 |
6.2.2 服务形式多样化 | 第52-53页 |
6.2.3 医疗体系人性化 | 第53-54页 |
第7章 完善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对策建议 | 第54-63页 |
7.1 建立健全政策和法律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 第54-56页 |
7.1.1 加快顶层设计,推进发展进程 | 第54-55页 |
7.1.2 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 第55-56页 |
7.2 多元主体参与,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 第56-58页 |
7.2.1 引入市场机制,激化运营模式 | 第56-57页 |
7.2.2 加强相关组织建设,提高发展质量 | 第57-58页 |
7.3 注重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 第58-59页 |
7.3.1 完善教育体系,培养专业人才 | 第58页 |
7.3.2 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质 | 第58-59页 |
7.4 重视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接受度 | 第59页 |
7.5 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城乡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 | 第59-63页 |
7.5.1 农村地区 | 第60页 |
7.5.2 城市地区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