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6-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文献回顾 | 第17-35页 |
第一部分 构建HUTAT2:FC基因敲入的HELA,293T,U937和原代单核细胞 | 第35-64页 |
1 材料 | 第35-39页 |
2 方法 | 第39-52页 |
2.1 打靶质粒的制备 | 第39-43页 |
2.2 供体质粒的制备 | 第43-45页 |
2.3 细胞培养 | 第45-46页 |
2.4 细胞转染 | 第46-47页 |
2.5 sgRNA敲除效率评估 | 第47-48页 |
2.6 sgRNA和供体质粒共转染敲入效率评价 | 第48-49页 |
2.7 PCR和RT-PCR检测Hutat2:Fc和GFP的整合和表达 | 第49-50页 |
2.8 免疫荧光检测Hutat2:Fc和GFP的共定位 | 第50页 |
2.9 Westernblot检测Hutat2:Fc的表达 | 第50-51页 |
2.10 ELISA检测Hutat2:Fc的分泌 | 第51-52页 |
2.11 统计学分析 | 第52页 |
3 结果 | 第52-61页 |
3.1 sgRNA活性的评估 | 第52-55页 |
3.2 Hutat2:Fc敲入效率的评估 | 第55-57页 |
3.3 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脱靶评估 | 第57-58页 |
3.4 敲入后的细胞分泌和表达Hutat2:Fc能力的评估 | 第58-61页 |
4 讨论 | 第61-64页 |
第二部分 细胞分泌HUTAT2:FC生物学活性的检测 | 第64-79页 |
1.材料 | 第64-66页 |
1.1 细胞培养上清 | 第64页 |
1.2 BALB/c孕鼠 | 第64页 |
1.3 细胞 | 第64页 |
1.4 HIV-1BA-L毒株 | 第64页 |
1.5 主要试剂 | 第64-65页 |
1.6 主要溶液 | 第65-66页 |
1.7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 | 第66页 |
2 方法 | 第66-70页 |
2.1 免疫斑点结合实验 | 第66-67页 |
2.2 Westernblot | 第67页 |
2.3 细胞活性检测 | 第67页 |
2.4 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的解剖培养 | 第67-68页 |
2.5 小鼠原代神经元保护实验 | 第68-69页 |
2.6 HIVBA-L感染实验 | 第69-70页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70页 |
3 结果 | 第70-76页 |
3.1 敲入细胞分泌的Hutat2:Fc与HIV-Tat的结合能力检测 | 第70-71页 |
3.2 敲入细胞分泌的Hutat2:Fc抵抗HIV-Tat引起的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71-72页 |
3.3 单核细胞分泌的Hutat2:Fc和敲入的单核细胞对HIV病毒感染的限制作用 | 第72页 |
3.4 敲入细胞分泌的Hutat2:Fc对T细胞稳态的维持作用 | 第72-76页 |
4 讨论 | 第76-79页 |
第三部分 不同单核细胞基因编辑策略效率和潜在副作用的比较 | 第79-90页 |
1 材料 | 第79-80页 |
1.1 慢病毒 | 第79页 |
1.2 细胞 | 第79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79-80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 | 第80页 |
2 方法 | 第80-85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80-81页 |
2.2 慢病毒感染 | 第81页 |
2.3 流式分选慢病毒感染的单核细胞和CRISPR/Cas9转染的单核细胞 | 第81页 |
2.4 westernblot检测Hutat2:Fc的表达 | 第81页 |
2.5 qPCR检测单核功能相关因子的表达 | 第81-83页 |
2.6 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 | 第83-84页 |
2.7 单核细胞跨膜(transendothelialmigration,TEM)实验(图27) | 第84-85页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85页 |
3 结果 | 第85-88页 |
3.1 不同单核细胞基因编辑策略转导效率的比较 | 第85-86页 |
3.2 不同单核细胞基因编辑方式对单核细胞潜在作用的比较 | 第86-88页 |
4 讨论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7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