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导论 | 第12-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关于内涵的研究 | 第15页 |
(二)关于培育途径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概述 | 第18-26页 |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的历史溯源 | 第18-21页 |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19页 |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21页 |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 第21-24页 |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 第21-22页 |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三、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 第24-26页 |
(一)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 第24页 |
(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 第24-25页 |
(三)是大学生成人长才的客观要求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26-31页 |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的成绩 | 第26-29页 |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有效措施 | 第26-28页 |
(二)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认同较高 | 第28页 |
(三)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较高 | 第28-29页 |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不足 | 第29页 |
(二)极少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质疑 | 第29-30页 |
(三)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存在群体差异 | 第30页 |
(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法针对性欠缺 | 第30页 |
(五)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产生原因 | 第31-37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31-34页 |
(一)民族经济发展差距使大学生产生心理落差 | 第31-32页 |
(二)民族事件与民族政策对大学生的影响增加 | 第32页 |
(三)民族信仰习俗不同使大学生存在文化差异 | 第32-33页 |
(四)自媒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消极影响 | 第33页 |
(五)西方文化输入对大学生造成思想冲击 | 第33-34页 |
二、学校因素 | 第34-35页 |
(一)个别高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视不够 | 第34页 |
(二)部分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法有效性不足 | 第34-35页 |
(三)高校利用社会资源和渠道沟通存在一定困难 | 第35页 |
三、个人因素 | 第35-37页 |
(一)大学生受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大学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 第36页 |
(三)大学生受人际交往的影响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对策 | 第37-48页 |
一、确立科学的培育原则 | 第37-38页 |
(一)方向性原则 | 第37页 |
(二)系统性原则 | 第37-38页 |
(三)精细化原则 | 第38页 |
(四)协同性原则 | 第38页 |
二、深入研究培育内容 | 第38-41页 |
(一)推进民族团结教育 | 第38-39页 |
(二)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 第39-40页 |
(三)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第40页 |
(四)普及党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 | 第40-41页 |
三、改进培育方法 | 第41-44页 |
(一)经验借鉴 | 第41-42页 |
(二)理论灌输 | 第42页 |
(三)形象教育 | 第42-43页 |
(四)文化熏陶 | 第43页 |
(五)角色扮演 | 第43-44页 |
四、优化培育路径 | 第44-48页 |
(一)建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常态化机制 | 第44-45页 |
(二)发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阵地作用 | 第45页 |
(三)发挥大学生干部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带头作用 | 第45-46页 |
(四)协调区域、高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力量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