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 1.4.2 行动研究法 | 第21-22页 | 
| 1.4.3 个案研究法 | 第22页 | 
| 1.5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心理咨询的德育复制功能 | 第23-32页 | 
| 2.1 心理咨询对德育的引导功能 | 第23-25页 | 
| 2.1.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 第23-24页 | 
| 2.1.2 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情感 | 第24-25页 | 
| 2.2 心理咨询对德育的调节功能 | 第25-26页 | 
| 2.2.1 对学生个体行为的调节作用 | 第25页 | 
| 2.2.2 对学生综合评价的调节作用 | 第25-26页 | 
| 2.2.3 对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26页 | 
| 2.3 心理咨询对德育的补偿功能 | 第26-29页 | 
| 2.3.1 心理咨询对德育工作者的角色补偿 | 第27页 | 
| 2.3.2 心理咨询优化德育方法 | 第27-28页 | 
| 2.3.3 心理咨询丰富德育内容 | 第28页 | 
| 2.3.4 心理咨询完善德育过程 | 第28-29页 | 
| 2.4 心理咨询对德育的动力功能 | 第29-32页 | 
| 2.4.1 心理咨询推动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 第29-30页 | 
| 2.4.2 心理咨询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产生 | 第30-31页 | 
| 2.4.3 心理咨询提升德育工作者综合能力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当前初中德育的心理困境 | 第32-42页 | 
| 3.1 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存在的心理误区 | 第32-36页 | 
| 3.1.1 德育目标重理想轻现实 | 第32-33页 | 
| 3.1.2 德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 第33-34页 | 
| 3.1.3 德育方法重灌输轻引导 | 第34-35页 | 
| 3.1.4 德育评价重知识轻品德 | 第35-36页 | 
| 3.2 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忽视 | 第36-42页 | 
| 3.2.1 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认知过程的忽视 | 第37-38页 | 
| 3.2.2 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情感过程的忽视 | 第38-39页 | 
| 3.2.3 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个性倾向性的忽视 | 第39-40页 | 
| 3.2.4 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忽视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心理咨询完善初中德育的路径 | 第42-57页 | 
| 4.1 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完善初中德育 | 第42-50页 | 
| 4.1.1 运用“新型”教导技术弥补德育方法的不足 | 第42-47页 | 
| 4.1.2 运用行为评价技术原则完善德育评价的不足 | 第47-50页 | 
| 4.2 强化德育人文关怀 | 第50-52页 | 
| 4.2.1 关注和引领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 第50-51页 | 
| 4.2.2 引导和培育学生合理的道德情感 | 第51-52页 | 
| 4.3 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 | 第52-57页 | 
| 4.3.1 引导学生自觉成长成才 | 第53-54页 | 
| 4.3.2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第54-55页 | 
| 4.3.3 把握规律,因性施教 | 第55-57页 |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