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林木杂交育种及早期选择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1.1 林木杂交育种及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1.2 林木早期选择 | 第13-14页 |
1.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14-15页 |
1.2 杜仲资源的开发利用及遗传改良现状 | 第15-18页 |
1.2.1 杜仲资源的价值 | 第16-17页 |
1.2.2 杜仲次生代谢物的提取和检测 | 第17页 |
1.2.3 杜仲良种选育进展 | 第17-18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HPLC同时测定杜仲叶中绿原酸和芦丁方法的建立 | 第19-2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9页 |
2.1.1 材料 | 第19页 |
2.1.2 仪器和试剂 | 第19页 |
2.1.3 绿原酸和芦丁含量测定方法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19-20页 |
2.2.2 流动相的优化 | 第20页 |
2.2.3 标准曲线制作 | 第20页 |
2.2.4 精密度试验 | 第20-21页 |
2.2.5 加样回收试验 | 第21页 |
2.2.6 稳定性试验 | 第21页 |
2.2.7 重复性试验 | 第21页 |
2.3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3年生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 | 第22-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3.1.2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3.1.3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40页 |
3.2.1 家系间变异分析 | 第24-29页 |
3.2.2 家系内变异分析 | 第29-36页 |
3.2.3 配合力估算 | 第36-39页 |
3.2.4 遗传力估算 | 第39-40页 |
3.2.5 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40页 |
3.3 小结 | 第40-43页 |
第四章 4年生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 | 第43-6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60页 |
4.2.1 家系间变异分析 | 第43-49页 |
4.2.2 家系内变异分析 | 第49-56页 |
4.2.3 配合力估算 | 第56-58页 |
4.2.4 遗传力估算 | 第58-59页 |
4.2.5 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59页 |
4.2.6 年份间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4.3 小结 | 第60-63页 |
第五章 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及MAS技术研究 | 第63-76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3页 |
5.1.1 材料 | 第63页 |
5.1.2 仪器 | 第63页 |
5.2 方法 | 第63-65页 |
5.2.1 优良遗传型选择 | 第63-64页 |
5.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64-65页 |
5.3 结果和分析 | 第65-75页 |
5.3.1 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 | 第65-71页 |
5.3.1.1 3年生和4年树高和地径性状的增长速率分析 | 第65-66页 |
5.3.1.2 优良家系的选择 | 第66-70页 |
5.3.1.3 优良单株的选择 | 第70-71页 |
5.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71-75页 |
5.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 第76-79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讨论 | 第77-79页 |
6.2.1 关于杜仲的早期选择 | 第77-78页 |
6.2.2 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 第78页 |
6.2.3 杜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