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法律文本中的被追诉人权利保障:优点与不足 | 第12-22页 |
1.1 法律文本中的优点 | 第13-17页 |
1.1.1 被追诉人认罪自愿性保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第13-14页 |
1.1.2 被追诉人的反悔权得到一定保障 | 第14页 |
1.1.3 案件适用范围有所放宽 | 第14-15页 |
1.1.4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适用门槛有所降低 | 第15页 |
1.1.5 从宽处罚效力稳定性与确定性有所提高 | 第15-16页 |
1.1.6 值班律师制度确立、律师介入诉讼程度有所加深 | 第16页 |
1.1.7 侦查阶段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相关规定有所明确 | 第16-17页 |
1.1.8 被追诉人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得到了重视 | 第17页 |
1.2 法律文本中的不足 | 第17-22页 |
1.2.1 保障被追诉人认罪的自愿性的规定仍有不足 | 第17-18页 |
1.2.2 对报复性指控缺乏预防和应对 | 第18-19页 |
1.2.3 被追诉人反悔后的权利保障不到位 | 第19页 |
1.2.4 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 | 第19页 |
1.2.5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适用范围不够具体明晰 | 第19-20页 |
1.2.6 量刑从宽效力规定过于笼统 | 第20页 |
1.2.7 值班律师制度仍存在缺陷 | 第20页 |
1.2.8 侦查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问题表述模糊 | 第20-21页 |
1.2.9 保护个人信息及隐私的良好趋势未能延续 | 第21-22页 |
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的司法实践:成功经验与问题 | 第22-31页 |
2.1 司法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 第22-24页 |
2.1.1 认罪的明知和自愿性有所保障 | 第22页 |
2.1.2 被追诉人诉累有所减少 | 第22-23页 |
2.1.3 被追诉人满意度提高、上诉率有所降低 | 第23页 |
2.1.4 量刑逐步走向规范化 | 第23-24页 |
2.1.5 值班律师职能得到发挥 | 第24页 |
2.2 司法实践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 第24-31页 |
2.2.1 认罪自愿性保障依然不足 | 第24-25页 |
2.2.2 被追诉人反悔后的合法权利遭到侵害 | 第25页 |
2.2.3 适用范围集中在少数罪名 | 第25-26页 |
2.2.4 轻缓强制措施适用率仍然较低 | 第26-27页 |
2.2.5 量刑从宽未能充分体现 | 第27-29页 |
2.2.6 律师服务供给不足,三方协商局面还未形成 | 第29-30页 |
2.2.7 侦查阶段阶段被追诉人权利保障不足 | 第30-31页 |
3 被追诉人权利保障存在缺陷与不足的原因 | 第31-36页 |
3.1 制度的内部视角:两个《办法》内容不完善 | 第31页 |
3.1.1 实体性规则不明确 | 第31页 |
3.1.2 程序性规则不完善 | 第31页 |
3.2 制度的外部视角:刑事诉讼构造缺陷与司法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 | 第31-33页 |
3.2.1 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构造 | 第31-32页 |
3.2.2 司法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 | 第32-33页 |
3.3 超越制度层面:司法理念、媒体审判、重刑主义与群众忧虑 | 第33-36页 |
3.3.1 司法理念仍存在着有罪推定思维定式 | 第33-34页 |
3.3.2 “媒体审判”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判 | 第34-35页 |
3.3.3 重刑主义的司法传统 | 第35页 |
3.3.4 群众担心放纵犯罪、司法腐败 | 第35-36页 |
4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加强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的意义 | 第36-40页 |
4.1 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 第36-37页 |
4.1.1 降低冤假错案和错误羁押的发生概率 | 第36页 |
4.1.2 确保审判公正的底线 | 第36-37页 |
4.2 维护诉讼中被追诉人的主体地位 | 第37-38页 |
4.2.1 国家追诉主义下被追诉人处于天然弱势地位 | 第37-38页 |
4.2.2 契约式诉讼中的结构性缺陷 | 第38页 |
4.3 与“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诉讼制度改革形成良性互动 | 第38-40页 |
5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加强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的对策 | 第40-59页 |
5.1 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0-55页 |
5.1.1 加强认罪认罚制度中的自愿性保障 | 第40-43页 |
5.1.2 对报复性指控采取相应预防和救济措施 | 第43-44页 |
5.1.3 加强被追诉人反悔权保障 | 第44-46页 |
5.1.4 进一步厘清认罪认罚案件的适用范围 | 第46-48页 |
5.1.5 提高取保候审适用率 | 第48页 |
5.1.6 增强从宽处罚效力的确定性 | 第48-49页 |
5.1.7 确立有效辩护理念并实现值班律师“辩护人化” | 第49-52页 |
5.1.8 进一步明确侦查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要求 | 第52-54页 |
5.1.9 保护被追诉人隐私与信息安全 | 第54-55页 |
5.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外的相关完善建议 | 第55-59页 |
5.2.1 着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 第55-56页 |
5.2.2 转变侦查理念 | 第56页 |
5.2.3 规范媒体报道 | 第56-57页 |
5.2.4 改良认罪认罚从宽绩效考核制度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