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钢管混凝土柱的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与脱粘识别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4-24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 结构健康检测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1 结构健康检测的定义和基本问题第16-17页
        1.2.2 结构健康检测方法分类第17-19页
        1.2.3 结构健康检测常用算法第19-20页
    1.3 钢管混凝土柱脱粘检测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基于非线性动力特性的检测方法研究现状第21-22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2 钢管混凝土柱脱粘分析第24-38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钢管混凝土柱脱粘的定义及现象第24-27页
        2.2.1 脱粘的定义第24-25页
        2.2.2 钢管混凝土柱的脱粘现象第25-27页
    2.3 粘结力的组成与研究方法第27-32页
        2.3.1 轴向粘结力第27-30页
        2.3.2 法向粘结力第30-32页
    2.4 钢管混凝土柱脱粘原因分析第32-35页
        2.4.1 材料问题导致脱粘第32页
        2.4.2 浇筑质量和构造措施导致脱粘第32-33页
        2.4.3 温度作用导致脱粘第33-34页
        2.4.4 轴向荷载导致脱粘第34-35页
        2.4.5 混凝土收缩导致脱粘第35页
    2.5 脱粘对钢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5-37页
        2.5.1 脱粘对抗压承载力的影响第36页
        2.5.2 脱粘对抗弯承载力的影响第36-37页
        2.5.3 脱粘对动力性能的影响第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3 非线性振动理论第38-50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工程非线性振动实例第38-41页
        3.2.1 含非线性惯性力的振动系统第38-39页
        3.2.2 含非线性阻尼力的振动系统第39-40页
        3.2.3 含非线性恢复力的振动系统第40-41页
        3.2.4 带有冲击的振动系统第41页
    3.3 非线性方程第41-43页
        3.3.1 非线性方程的分类第41-42页
        3.3.2 典型的非线性方程第42-43页
    3.4 非线性方程的解析方法第43-48页
        3.4.1 谐波平衡法第43页
        3.4.2 正规摄动法第43-44页
        3.4.3 平均法第44-46页
        3.4.4 渐近法第46-47页
        3.4.5 多尺度法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4 基于信号处理的非线性特性识别方法第50-66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振动过程第50-53页
        4.2.1 随机过程的描述第51-52页
        4.2.2 随机过程的分类第52-53页
    4.3 试验信号去噪第53-54页
        4.3.1 最小二乘法第53-54页
        4.3.2 平滑方法第54页
    4.4 试验信号一阶振动分量的分离第54-62页
        4.4.1 盲源分离第55-56页
        4.4.2 解析模式分解第56-62页
    4.5 试验信号时频分析方法第62-64页
        4.5.1 傅里叶变换第62页
        4.5.2 短时傅里叶变换第62-63页
        4.5.3 小波变换第63页
        4.5.4 希尔伯特-黄变换第63-64页
    4.6 本章小结第64-66页
5 钢管混凝土柱锤击试验第66-74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试验目的第66-67页
    5.3 试件设计第67-69页
    5.4 试验过程第69-72页
        5.4.1 试验设备第69-70页
        5.4.2 支座条件第70-71页
        5.4.3 注意事项第71页
        5.4.4 试验内容第71-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6 试验数据分析第74-94页
    6.1 引言第74页
    6.2 试验信号处理过程第74-82页
        6.2.1 信号预处理第74-75页
        6.2.2 解析模式分解第75-77页
        6.2.3 时频分析第77-81页
        6.2.4 Duffing方程拟合第81-82页
    6.3 不同工况对比第82-87页
        6.3.1 不同激振工具第83-84页
        6.3.2 不同锤击力度第84-85页
        6.3.3 不同锤击位置第85-86页
        6.3.4 不同测点方向第86-87页
    6.4 脱粘程度的识别第87-90页
    6.5 脱粘位置的识别第90-91页
    6.6 本章小节第91-9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94-98页
    7.1 本文主要结论第94-95页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95页
    7.3 后续工作展望第95-98页
致谢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WMM模型的悦来会展城雨洪模拟研究
下一篇:坡地场地效应对掉层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