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太湖富营养化与蓝藻暴发概况 | 第9-14页 |
1.1.1 太湖富营养化发生、发展过程及产生的结果 | 第10-11页 |
1.1.2 蓝藻暴发的危害 | 第11页 |
1.1.3 蓝藻暴发与铜绿微囊藻的关系 | 第11-12页 |
1.1.4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 第12-13页 |
1.1.5 蓝藻水华的治理现状 | 第13页 |
1.1.6 蓝藻水华治理与预测技术的关系 | 第13-14页 |
1.2 蓝藻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蓝藻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蓝藻暴发机理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铜绿微囊藻密度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1.3.1 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原理 | 第16页 |
1.3.2 铜绿微囊藻快速繁殖机理 | 第16页 |
1.3.3 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原理与藻活动 | 第16-17页 |
1.3.4 铜绿微囊藻光需求变化 | 第17页 |
1.4 课题提出、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1.4.1 课题提出 | 第17-18页 |
1.4.2 课题目的 | 第18页 |
1.4.3 课题意义 | 第18-19页 |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9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2.4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2.5 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 第20页 |
2.6 实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第20-25页 |
2.6.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6.2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6.3 藻种培养 | 第22-23页 |
2.6.4 结果测定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25页 |
2.7 太湖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研究的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7.1 藻生长温区研究 | 第25页 |
2.7.2 藻低温诱导作用验证 | 第25-26页 |
2.7.3 藻诱导温区研究 | 第26-27页 |
2.8 太湖铜绿微囊藻密度预测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8.1 预测用藻增长率测试 | 第27页 |
2.8.2 室内模拟藻生长 | 第27-29页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9-51页 |
3.1 太湖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 | 第29-36页 |
3.1.1 藻生长温区 | 第29-31页 |
3.1.2 藻低温诱导验证 | 第31-32页 |
3.1.3 藻诱导温区 | 第32-35页 |
3.1.4 讨论 | 第35-36页 |
3.2 太湖铜绿微囊藻光需求变化 | 第36-38页 |
3.2.1 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2.2 太湖、滇池铜绿微囊藻光需求变化的对比 | 第37-38页 |
3.2.3 讨论 | 第38页 |
3.3 藻密度预测结果评价的三标准 | 第38-39页 |
3.4 预测用增长率的选定 | 第39-44页 |
3.4.1 预测用增长率的计算 | 第39-43页 |
3.4.2 预测结果的有效性比较 | 第43-44页 |
3.4.3 讨论 | 第44页 |
3.5 藻密度预测结果 | 第44-51页 |
3.5.1 预测用增长率合理性 | 第44-45页 |
3.5.2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3.5.3 预测技术路线可行性评价 | 第48页 |
3.5.4 讨论 | 第48-51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4.1 结论 | 第51页 |
4.2 建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