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我国农村金融系统性负投资状况与改善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2页
        1.2.1 农村金融系统性负投资的概念第11-12页
        1.2.2 农村金融系统性负投资的衡量第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4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第12-13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第13-14页
        1.3.3 文献综合述评第14页
    1.4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15-17页
        1.5.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第15页
        1.5.2 研究内容第15-17页
    1.6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2章 农村金融系统性负投资的演化历程第18-22页
    2.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7年)第18-19页
        2.1.1 金融制度的初步形成(1949-1952年)第18页
        2.1.2 “大一统”金融局势形成(1953-1978年)第18-19页
    2.2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第19-20页
    2.3 改革开放后期(1993-2003年)第20-21页
    2.4 改革深化时期(2004年之后)第21-22页
第3章 农村金融系统性负投资的成因第22-29页
    3.1 国家工业倾斜战略第22-23页
    3.2 二元经济结构第23-24页
    3.3 农村金融抑制第24-27页
        3.3.1 供给型抑制第25-26页
        3.3.2 需求型抑制第26-27页
    3.4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第27-29页
        3.4.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第27页
        3.4.2 农村信用及担保体制不完善第27-28页
        3.4.3 农村的信用意识淡薄第28-29页
第4章 农村金融系统性负投资的负面效应第29-36页
    4.1 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第29-30页
    4.2 不利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第30-31页
    4.3 减缓城乡一体化进程第31-33页
        4.3.1 扩大城乡贫富差距第31-33页
        4.3.2 抑制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第33页
    4.4 不利于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第33-34页
        4.4.1 导致非正规金融活动的出现第33-34页
        4.4.2 非正规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第34页
    4.5 加剧农村银企间矛盾第34-36页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系统性负投资的实证研究第36-43页
    5.1 指标选取第36-37页
    5.2 研究方法第37页
    5.3 单位根检验第37-38页
    5.4 协整检验第38-39页
    5.5 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估计第39页
    5.6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第39-41页
    5.7 脉冲响应分析第41-42页
    5.8 实证小结第42-43页
第6章 农村金融系统性负投资的改善策略第43-47页
    6.1 控制农村金融系统性负投资的金融渠道第43-44页
        6.1.1 控制农村信用社渠道资金外流第43页
        6.1.2 控制邮政储蓄资金外流第43-44页
        6.1.3 引导县域金融合理定位第44页
    6.2 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第44-45页
        6.2.1 增加财政支农的持久性第44页
        6.2.2 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第44-45页
    6.3 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第45页
        6.3.1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45页
        6.3.2 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第45页
    6.4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第45-47页
        6.4.1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第45页
        6.4.2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第45-46页
        6.4.3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第46页
        6.4.4 发展农业科技金融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个人简介第50-51页
附录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本动漫亚意识形态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分析--以新海诚作品为例
下一篇:兰州鼓子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