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并州经济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9-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唐代并州经济发展的背景 | 第15-27页 |
一、并州的地域范围及自然环境 | 第15-18页 |
(一) 并州的地域范围 | 第15-17页 |
(二) 并州的自然环境 | 第17-18页 |
二、并州的民族迁徙与融合 | 第18-21页 |
(一) 东汉至隋的移民活动 | 第18-20页 |
(二) 唐代并州的民族融合 | 第20-21页 |
三、唐代并州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 | 第21-27页 |
(一) 魏晋以前的并州经济 | 第21-23页 |
(二) 魏晋北朝至隋的并州经济 | 第23-24页 |
(三) 唐代并州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农耕与畜牧兼重的发展方式 | 第27-45页 |
一、并州的农业结构 | 第27-30页 |
(一) 粮食作物 | 第27-29页 |
(二) 经济作物 | 第29-30页 |
二、影响唐代并州农业发展的因素 | 第30-38页 |
(一) 人口变化 | 第30-34页 |
(二) 农具的改进和耕田的增加 | 第34-35页 |
(三) 水利工程的兴修 | 第35-38页 |
三、并州畜牧业发展的条件 | 第38-40页 |
(一) 适宜牧草生长的自然条件 | 第38-39页 |
(二) 军事需求等社会环境的作用 | 第39-40页 |
四、并州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 第40-45页 |
(一) 官营畜牧业 | 第40-41页 |
(二) 民间畜牧业 | 第41-43页 |
(三) 数量及分布状况——以养马业为主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手工业特色鲜明 | 第45-51页 |
一、冶炼业 | 第45-48页 |
(一) 煤炭的开发和利用 | 第45-46页 |
(二) 冶炼业发展的表现 | 第46-48页 |
二、纺织业 | 第48-49页 |
三、酿造业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商业经济中的外来因素 | 第51-65页 |
一、并州的国内外交通 | 第51-55页 |
(一) 并州的国内交通 | 第51-53页 |
(二) 丝绸之路与并州交通 | 第53-54页 |
(三) 回纥达长安的重要通道 | 第54页 |
(四) 并州境内馆驿、邸店分布 | 第54-55页 |
二、粟特人与并州商业 | 第55-59页 |
(一) 粟特人涌入并州 | 第55-57页 |
(二) 粟特人与并州葡萄 | 第57-59页 |
三、商业贸易的发展 | 第59-65页 |
(一) 并州商业的活跃 | 第59-61页 |
(二) 城市的扩建和市场的发展 | 第61-65页 |
结语 唐代并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 第65-69页 |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过渡性”特征显著 | 第65页 |
二、经济发展形式呈现浓厚的“胡化”色彩 | 第65-66页 |
三、经济的变迁与政府政策息息相关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