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靛蓝的微生物合成研究概况及发展 | 第8-21页 |
1.1 靛蓝类色素的性质及其应用 | 第8-9页 |
1.2 靛蓝类色素的传统合成方法 | 第9-13页 |
1.2.1 传统生物法合成靛蓝 | 第10-11页 |
1.2.2 靛蓝类色素的化学合成 | 第11-13页 |
1.3 靛蓝的微生物合成研究 | 第13-19页 |
1.3.1 微生物合成靛蓝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2 靛蓝合成的菌株资源 | 第14-16页 |
1.3.3 靛蓝合成的酶资源 | 第16-19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2 靛蓝合成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 第21-40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2.2.1 靛蓝合成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29-31页 |
2.2.2 菌株IDO的抗生素耐受性 | 第31-32页 |
2.2.3 菌株IDO的底物广谱性 | 第32页 |
2.2.4 菌株IDO产物分离与鉴定及合成途径推测 | 第32-33页 |
2.2.5 不同环境因素对菌株IDO合成靛蓝的影响 | 第33-38页 |
2.2.6 菌株IDO的生长及靛蓝合成曲线 | 第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菌株IDO吲哚加氧酶的获取 | 第40-54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0-4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3.2.1 Cupriavidus sp.IDO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6-47页 |
3.2.2 菌株IDO的全基因组分析 | 第47-48页 |
3.2.3 吲哚加氧酶基因的筛选 | 第48-49页 |
3.2.4 加氧酶Ind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9-51页 |
3.2.5 吲哚加氧酶的克隆和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 | 第51页 |
3.2.6 吲哚加氧酶的活性验证 | 第51-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重组大肠杆菌用于靛蓝类色素合成 | 第54-70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4-56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9页 |
4.2.1 重组大肠杆菌IND_AB合成蓝色物质的鉴定及路径分析 | 第57-59页 |
4.2.2 重组大肠杆菌IND_AB合成靛蓝的环境因素优化 | 第59-60页 |
4.2.3 重组大肠杆菌IND_AB合成靛蓝培养基优化 | 第60-64页 |
4.2.4 重组大肠杆菌IND_AB靛蓝合成曲线的测定 | 第64页 |
4.2.5 重组大肠杆菌IND_AB转化吲哚衍生物合成靛蓝类色素 | 第64-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A Cupriavidus sp.IDO的16SrRNA序列 | 第76-77页 |
附录B 菌株IDO基因组中加氧酶总结列表 | 第77-81页 |
附录C Cupriavidus sp.IDO吲哚加氧酶IndA序列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