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主要内容及架构 | 第17页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伦理考量 | 第19-27页 |
2.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制度伦理 | 第19-23页 |
2.1.1 制度伦理 | 第19页 |
2.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伦理 | 第19-21页 |
2.1.3 贷款政策演变中的制度伦理日益凸显 | 第21-23页 |
2.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管理伦理 | 第23-27页 |
2.2.1 管理伦理 | 第23-24页 |
2.2.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管理伦理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贷后管理的问题及诱因的伦理分析 | 第27-33页 |
3.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3.1.1 贷后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27-29页 |
3.1.2 失信违约现象较严重 | 第29-30页 |
3.2 贷后管理呈现问题诱因的伦理分析 | 第30-33页 |
3.2.1 从制度伦理角度分析 | 第30-31页 |
3.2.1.1 贷后管理的行政法规法律效力不足 | 第30-31页 |
3.2.1.2 政策与商业运作之间存在矛盾 | 第31页 |
3.2.2 从管理伦理角度分析 | 第31-33页 |
3.2.2.1 忽略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诚信教育力度不够 | 第31页 |
3.2.2.2 忽略硬件和软件管理相结合——信息化建设滞后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贷后管理的伦理构建 | 第33-41页 |
4.1 从制度伦理构建——完善贷后管理的制度内容设计 | 第33-35页 |
4.1.1 贷款形式的多元化 | 第33页 |
4.1.2 还款规则的灵活化 | 第33-34页 |
4.1.3 失信惩戒的明确化 | 第34-35页 |
4.2 从管理伦理构建——建立健全的贷后管理的伦理安排 | 第35-41页 |
4.2.1 确立政府机构在贷后管理主体中的主导地位 | 第35-36页 |
4.2.2 规范学校、银行和学生三方角色的权责 | 第36-38页 |
4.2.3 完善信息化建设、建立学生信贷档案 | 第38-39页 |
4.2.4 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自律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建立的伦理评价 | 第41-46页 |
5.1 还款救助机制的基本概述 | 第41-42页 |
5.2 还款救助机制的操作流程 | 第42-43页 |
5.2.1 申请办理 | 第42页 |
5.2.2 资格初审与复审 | 第42页 |
5.2.3 资金划付 | 第42-43页 |
5.3 还款救助机制的伦理性 | 第43-44页 |
5.3.1 救助的伦理关怀特性 | 第43页 |
5.3.2 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的权责划分 | 第43-44页 |
5.4 还款救助机制的伦理功能 | 第44-46页 |
5.4.1 对借款大学生个人的伦理要求和行为约束 | 第44-45页 |
5.4.2 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推进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