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粉煤灰活性激发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第11-14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页
    1.4 创新点第14-15页
    1.5 研究方案第15-16页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5页
        1.5.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和试验方法第16-28页
    2.1 试验原材料及分析第16-21页
        2.1.1 水泥第16页
        2.1.2 粉煤灰第16-17页
        2.1.3 生石灰粉第17-18页
        2.1.4 熟石灰粉第18-19页
        2.1.5 水泥、粉煤灰、生(熟)石灰粉粒度分布第19页
        2.1.6 标准砂第19-20页
        2.1.7 机制砂第20页
        2.1.8 硫酸盐类激发剂第20-21页
        2.1.9 水第21页
    2.2 试验方法第21-25页
        2.2.1 胶砂试件成型与强度试验方法第21页
        2.2.2 净浆试件以及粉末样品的制备方法第21页
        2.2.3 PH值试验方法第21-22页
        2.2.4 化学结合水试验方法第22页
        2.2.5 水化热试验方法第22-24页
        2.2.6 交流阻抗试验方法第24页
        2.2.7 SEM试验方法第24-25页
        2.2.8 XRD试验方法第25页
    2.3 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第25-28页
第三章 化学激发粉煤灰—水泥体系强度性能研究第28-45页
    3.1 硫酸盐类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第28-36页
    3.2 生(熟)石灰粉对粉煤灰—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第36-39页
        3.2.1 生石灰粉对粉煤灰—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第36-37页
        3.2.2 熟石灰粉对粉煤灰—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第37-39页
    3.3 复合激发剂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39-43页
        3.3.1 复合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第39-41页
        3.3.2 复合激发剂对粉煤灰泵送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41-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粉煤灰活性激发机理研究第45-69页
    4.1 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体系PH值的影响第45-49页
        4.1.1 硫酸盐对粉煤灰—水泥体系PH值的影响第45-47页
        4.1.2 生(熟)石灰粉对粉煤灰—水泥体系PH值的影响第47-48页
        4.1.3 复合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体系PH值的影响第48-49页
    4.2 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体系化学结合水量的影响第49-52页
        4.2.1 硫酸盐对粉煤灰—水泥体系化学结合水量的影响第49-51页
        4.2.2 生(熟)石灰粉对粉煤灰—水泥体系化学结合水量的影响第51页
        4.2.3 复合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体系化学结合水量的影响第51-52页
    4.3 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体系凝结时间的影响第52-55页
        4.3.1 硫酸盐对粉煤灰—水泥体系凝结时间的影响第53-55页
        4.3.2 碱性激发剂和复合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体系凝结时间的影响第55页
    4.4 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体系水化热的影响第55-58页
        4.4.1 硫酸盐对粉煤灰—水泥体系水化热的影响第55-57页
        4.4.2 生(熟)石灰粉对粉煤灰—水泥体系水化热的影响第57页
        4.4.3 复合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体系水化热的影响第57-58页
    4.5 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体系交流阻抗的影响第58-60页
    4.6 掺加激发剂的粉煤灰—水泥体系的SEM结果与分析第60-63页
    4.7 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体系XRD影响结果与分析第63-67页
        4.7.1 纯水泥和粉煤灰—水泥净浆试样XRD对比分析第63-65页
        4.7.2 硫酸钠激发粉煤灰—水泥净浆试样XRD分析第65页
        4.7.3 熟石灰粉激发粉煤灰—水泥净浆试样XRD分析第65-66页
        4.7.4 复合激发粉煤灰—水泥净浆试样XRD分析第66-67页
    4.8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5.1 结论第69-70页
    5.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致谢第74-7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函数级并行中的访存管理与调度优化
下一篇:软硬件协同管理的异构内存缓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