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5-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破产法强制性规范之理论基础 | 第21-43页 |
第一节 概念厘定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破产法的性质界定 | 第23-29页 |
一、破产法以多元化目标为立法理念 | 第24-25页 |
二、破产法的公法化取向 | 第25-29页 |
第三节 破产法强制性规范存在的合理性 | 第29-43页 |
一、私法自治理念之挑战 | 第29-32页 |
二、“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之经济学纠葛 | 第32-34页 |
三、利益平衡机制的要求 | 第34-43页 |
第二章 破产法强制性规范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 | 第43-63页 |
第一节 宏观视角——破产法/商法强制性规范的制度演进 | 第43-52页 |
一、罗马法时代的破产法/商法强制性规范 | 第43-45页 |
二、中世纪破产法/商法中的强制性规范 | 第45-47页 |
三、近代破产法/商法中的强制性规范 | 第47-50页 |
四、现代破产法/商法中的强制性规范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微观视角——破产法强制性规范比较法考察 | 第52-58页 |
一、德国破产法 | 第52-54页 |
二、美国破产法 | 第54-56页 |
三、日本破产法 | 第56-58页 |
第三节 启示 | 第58-63页 |
一、程序型技术型强制性规范比例越来越大 | 第58-60页 |
二、从私人强制到国家强制的发展趋势 | 第60-61页 |
三、不同破产程序和主体之间的配置分化 | 第61-63页 |
第三章 破产法强制性规范的司法识别与实然考察 | 第63-95页 |
第一节 破产法强制性规范的识别路径 | 第63-74页 |
一、形式识别——文义解释 | 第64-68页 |
二、实质识别——目的解释 | 第68-72页 |
三、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二节 我国破产法强制性规范的司法界分 | 第74-85页 |
一、强制性规范在《破产法》中的分布 | 第75-77页 |
二、破产法中强制性规范的类型 | 第77-85页 |
第三节 违反破产法强制性规范行为的法律后果 | 第85-95页 |
一、区分强制性规范的类型和规制主体 | 第86-89页 |
二、比例原则的引入 | 第89-95页 |
第四章 我国破产法强制性规范的价值取向与立法配置 | 第95-125页 |
第一节 破产法强制性规范的价值取向 | 第95-103页 |
一、秩序价值 | 第95-98页 |
二、正义价值 | 第98-99页 |
三、效率价值 | 第99-103页 |
第二节 破产法强制性规范的配置边界 | 第103-125页 |
一、我国破产法强制性规范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104-110页 |
二、适度干预原则 | 第110-112页 |
三、比例原则 | 第112-125页 |
第五章 破产法强制性规范配置的例说——补强与谦抑 | 第125-152页 |
第一节 强制性规范的补强——破产法要“灵”、“硬” | 第125-141页 |
一、破产启动的强制模式建构 | 第125-136页 |
二、破产法中法律责任的补全与强化 | 第136-141页 |
第二节 强制性规范的谦抑性——以强制批准重整计划为例 | 第141-152页 |
一、强制批准重整计划中法院权力的滥用倾向 | 第143-147页 |
二、谦抑性的实现 | 第147-150页 |
三、重整计划批准中公权干预的必要 | 第150-152页 |
结论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