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老龄化的现状 | 第15页 |
1.1.2 社会网络研究视角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3.1 社会网络 | 第16页 |
1.3.2 住区 | 第16-17页 |
1.3.3 住区公共空间 | 第17页 |
1.3.4 社会生活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20-30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2 当前老年人特征与需求分析 | 第22-24页 |
2.2.1 老年人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2.2.2 老年人需求分析 | 第23-24页 |
2.3 我国住区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 | 第24-27页 |
2.3.1 社会生活视角的切入 | 第24-25页 |
2.3.2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与老年人活动特征 | 第25-26页 |
2.3.3 老年人社会生活对于住区公共空间的需求 | 第26-27页 |
2.4 我国住区公共空间与社会网络 | 第27-29页 |
2.4.1 当前我国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 | 第27-28页 |
2.4.2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住区公共空间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住区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适配性评价方法 | 第30-37页 |
3.1 建构住区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适配性评价框架 | 第30页 |
3.1.1 适配性 | 第30页 |
3.1.2 评价方法主体框架 | 第30页 |
3.2 住区公共空间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分析 | 第30-32页 |
3.2.1 住区公共空间与社会公共生活分析 | 第30-32页 |
3.3 社会生活与社会网络的关系分析 | 第32-36页 |
3.3.1 公共生活活动的行为网络分析 | 第32-33页 |
3.3.2 住区社会网络分析 | 第33-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社会网络视角下住区公共空间与老龄化社会生活适配性评价 | 第37-75页 |
4.1 调研准备及数据采集 | 第37-38页 |
4.1.1 调研住区选取 | 第37页 |
4.1.2 调研对象的选取 | 第37-38页 |
4.1.3 数据采集 | 第38页 |
4.2 住区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调研与适配性评价—西园新村 | 第38-56页 |
4.2.1 住区基本概况 | 第38-39页 |
4.2.2 空间划分与各空间特征 | 第39-42页 |
4.2.3 西园新村住区公共空间老年人社会生活分析 | 第42-49页 |
4.2.4 西园新村住区公共空间品质评价 | 第49-51页 |
4.2.5 西园新村住区老年人社会网络状况分析 | 第51-54页 |
4.2.6 老龄化背景下西园新村住区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适配性评价与分析 | 第54-56页 |
4.3 住区公共空间与老龄化社会生活适配性研究—世纪阳光花园 | 第56-74页 |
4.3.1 住区基本概况 | 第56-57页 |
4.3.2 空间划分与各空间特征 | 第57-60页 |
4.3.3 世纪阳光花园住区公共空间中社会生活分析 | 第60-68页 |
4.3.4 世纪阳光花园住区公共空间品质评价 | 第68-69页 |
4.3.5 世纪阳光花园住区老年人社会网络状况分析 | 第69-72页 |
4.3.6 老龄化背景下世纪阳光花园住区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适配性评价与分析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老龄化背景下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探索 | 第75-80页 |
5.1 老龄化背景下住区公共空间、社会网络发展趋势 | 第75-76页 |
5.2 老龄化背景下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探索 | 第76-79页 |
5.2.1 优化住区公共空间的质量 | 第76页 |
5.2.2 提高住区公共空间的安全保障 | 第76-77页 |
5.2.3 创造住区社会交往性空间 | 第77页 |
5.2.4 增加住区公共空间的层级性 | 第77-78页 |
5.2.5 强调住区公共空间的复合性 | 第78-79页 |
5.2.6 关注以兴趣为核心的住区公共空间建设 | 第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总结 | 第80-82页 |
6.1 各章概括 | 第80页 |
6.2 论文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 | 第85-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