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6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3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13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离体牙的收集 | 第13-14页 |
1.3.2 牙釉质标本的制备 | 第14页 |
1.3.3 绿茶提取液的制备及氟含量的测定 | 第14页 |
1.3.4 氟化钠溶液及脱矿液、再矿化液的配制 | 第14页 |
1.3.4.1 氟化钠溶液的配制 | 第14页 |
1.3.4.2 脱矿液(demineralization solution,DS)的配制 | 第14页 |
1.3.4.3 再矿化液的配制 | 第14页 |
1.3.5 人工龋实验 | 第14页 |
1.3.6 实验分组 | 第14-15页 |
1.3.7 pH循环实验 | 第15页 |
1.3.8 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结构的改变 | 第15页 |
1.3.9 统计学分析 | 第15-16页 |
2 结果 | 第16-20页 |
2.1 肉眼观察 | 第16页 |
2.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16-19页 |
2.3 图像分析结果 | 第19-20页 |
3 讨论 | 第20-23页 |
3.1 早期釉质龋的表现 | 第20页 |
3.2 菌斑pH值对牙釉质脱矿与再矿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3.3 人工龋模型的建立 | 第21页 |
3.4 不同电镜结果的讨论 | 第21-23页 |
4 不足与展望 | 第23-24页 |
结论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综述 | 第30-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