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动态特性的X射线脉冲双星仿真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 脉冲双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1 国内外基础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双星计时模型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1.2.3 X射线脉冲星探测器的研究 | 第20-21页 |
1.2.4 X射线脉冲星地面仿真的研究 | 第21-22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22-25页 |
第二章 X射线脉冲星仿真理论基础 | 第25-35页 |
2.1 参考系与转换关系 | 第25-28页 |
2.1.1 天球坐标系 | 第25-26页 |
2.1.2 天球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 第26-27页 |
2.1.3 双星轨道运动坐标系 | 第27-28页 |
2.2 时间系统与转换关系 | 第28-31页 |
2.2.1 X射线脉冲双星时间系统 | 第28-29页 |
2.2.2 时间系统 | 第29-30页 |
2.2.3 时间系统转换关系 | 第30-31页 |
2.3 脉冲星光子序列仿真 | 第31-34页 |
2.3.1 脉冲星相位模型 | 第32页 |
2.3.2 脉冲星标准轮廓 | 第32-33页 |
2.3.3 光子到达速率函数 | 第33-34页 |
2.4 具有动态特性的X射线脉冲双星仿真实现框架 | 第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双星轨道模型分析 | 第35-51页 |
3.1 双星轨道运动坐标系的建立 | 第35-40页 |
3.1.1 双星质心天球坐标系 | 第36-38页 |
3.1.2 双星轨道平面坐标系 | 第38-40页 |
3.2 双星轨道参数 | 第40-43页 |
3.3 轨道运动真近点角的求解 | 第43-47页 |
3.3.1 求解原理 | 第43-44页 |
3.3.2 开普勒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44-47页 |
3.4 脉冲星位置速度解算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双星系统光子到达时间延迟校正 | 第51-63页 |
4.1 时间延迟校正流程 | 第51-53页 |
4.2 双星系统延迟 | 第53-56页 |
4.3 星际延迟 | 第56-57页 |
4.4 太阳系延迟 | 第57-59页 |
4.5 各延迟项分析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具有动态特性的双星光子序列仿真及验证 | 第63-83页 |
5.1 双星光子序列生成 | 第65-71页 |
5.1.1 仿真流程 | 第65-71页 |
5.1.2 迭代法求解航天器处光子到达时间 | 第71页 |
5.2 动态特性验证 | 第71-78页 |
5.2.1 频率搜索算法 | 第72-75页 |
5.2.2 轨道运动多普勒频移计算 | 第75-76页 |
5.2.3 双星光子序列中多普勒频移分析 | 第76-78页 |
5.3 双星脉冲轮廓恢复 | 第78-81页 |
5.3.1 脉冲星处光子序列生成流程 | 第78-79页 |
5.3.2 迭代法求解脉冲星处光子到达时间 | 第79页 |
5.3.3 轮廓恢复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