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衍变的艺术基础 | 第17-26页 |
1.1 图腾崇拜的灵感来源 | 第17-19页 |
1.2 民间艺术的滋养填充 | 第19-24页 |
1.2.1 戏剧及武术的滋养 | 第19-22页 |
1.2.2 说书及年画等的填充 | 第22-24页 |
1.3 戏仿传统的拓伸延续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衍变呈现的特征 | 第26-65页 |
2.1 拓荒探索期的智者英雄形象(1927-1949) | 第26-33页 |
2.1.1 1927版《盘丝洞》中孙悟空的智者形象 | 第27-30页 |
2.1.2 1941版《铁扇公主》中孙悟空的英雄形象 | 第30-33页 |
2.2 本土塑造期的怒者抗争形象(1949-1966) | 第33-42页 |
2.2.1 “怒者意识”在“抗争觉醒”中的心理形象 | 第33-37页 |
2.2.2 “抗争精神”在“叛逆行径”中的突破形象 | 第37-40页 |
2.2.3 “抗争主题”在“抗争行径”中的价值形象 | 第40-42页 |
2.3 颠覆解构期的世俗悲剧形象(1978-2000) | 第42-50页 |
2.3.1 世俗形象 | 第43-45页 |
2.3.2 悲剧形象 | 第45-50页 |
2.4 视听奇观期的多元立体形象(2000-2018) | 第50-65页 |
2.4.1 田晓鹏《大圣归来》中的混杂矛盾形象 | 第51-54页 |
2.4.2 周星驰《西游》系列中的妖王之王形象 | 第54-60页 |
2.4.3 郑保瑞《西游》三部曲中的二次元形象 | 第60-65页 |
第三章 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形成的原因 | 第65-88页 |
3.1 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 | 第65-79页 |
3.1.1 政治文化的变迁 | 第65-71页 |
3.1.2 商业文化的发展 | 第71-74页 |
3.1.3 宗教文化的固守 | 第74-79页 |
3.2 电影本体语境的影响 | 第79-83页 |
3.2.1 电影技术的革新 | 第79-82页 |
3.2.2 传播媒介的变革 | 第82-83页 |
3.3 艺术家个体语境的影响 | 第83-88页 |
3.3.1 电影艺术家的艺术觉醒 | 第84页 |
3.3.2 电影艺术家的艺术冲动 | 第84-86页 |
3.3.3 电影艺术家的艺术责任 | 第86-88页 |
第四章 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的不足和思考 | 第88-94页 |
4.1 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的不足 | 第88-91页 |
4.1.1 艺术观和商业观对立 | 第88-89页 |
4.1.2 发展定位的模糊 | 第89-91页 |
4.2 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的思考 | 第91-94页 |
4.2.1 权衡艺术和商业的关系 | 第91-92页 |
4.2.2 人设和市场的正确定位 | 第92-94页 |
结语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