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以个体感知能力作为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提出及阐释 | 第13-24页 |
·以个体感知能力作为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提出 | 第14-20页 |
·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学派观点及其局限 | 第14-19页 |
·"人"是刑事法律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 | 第19-20页 |
·个体感知能力差异性的现实 | 第20页 |
·以个体感知能力作为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阐释 | 第20-24页 |
第3章 作为刑事责任量的根据之个体感知能力及影响因素 | 第24-31页 |
·个体感知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 第24-26页 |
·个体感知能力的概念 | 第24-26页 |
·个体感知能力的特征 | 第26页 |
·影响个体感知能力的因素 | 第26-31页 |
第4章 以个体感知能力作为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理论基础 | 第31-42页 |
·哲学基础 | 第31-33页 |
·后现代哲学流派的精神气质及其评析 | 第31-33页 |
·本论与后现代哲学流派的精神气质的契合 | 第33页 |
·心理学基础 | 第33-36页 |
·认知心理学是本论的心理学基础 | 第34-35页 |
·认知心理学对本论的支持 | 第35-36页 |
·法理学基础 | 第36-39页 |
·正义的多面性 | 第36-37页 |
·试图对正义的对面性予以澄清的努力 | 第37-38页 |
·正义的内涵及其对本论的支持 | 第38-39页 |
·刑法学基础 | 第39-42页 |
·刑法终极目的的探讨 | 第39-41页 |
·本论与刑法终极目的的实现 | 第41-42页 |
第5章 以个体感知能力作为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实现路径 | 第42-49页 |
·通过完善刑事立法予以实现 | 第42-44页 |
·通过刑事司法予以实现 | 第44-49页 |
·通过量刑个别化予以实现 | 第44-45页 |
·通过司法过程中的心理测量与评估予以实现 | 第45-47页 |
·将心理学专业人员作为审判顾问纳入审判程序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