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灭绝种族罪的界定标准
|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导言 | 第9-18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五、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灭绝种族罪概述 | 第18-27页 |
| 第一节 灭绝种族罪的概念与性质 | 第18-22页 |
| 一、灭绝种族罪的概念 | 第18-20页 |
| 二、灭绝种族罪的性质 | 第20-22页 |
| 第二节 灭绝种族罪的发展沿革 | 第22-24页 |
| 一、灭绝种族罪的起源 | 第22-23页 |
| 二、国际公约的规制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灭绝种族罪与危害人类罪的异同 | 第24-27页 |
| 一、相似性 | 第24-25页 |
| 二、差异性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灭绝种族罪的侵害对象界定 | 第27-35页 |
| 第一节 受保护团体的界定 | 第27-30页 |
| 一、受保护团体的历史渊源 | 第27-28页 |
| 二、受保护团体的现行规定 | 第28-30页 |
| 第二节 团体成员的界定 | 第30-35页 |
| 一、客观判断法 | 第31-32页 |
| 二、主观判断法 | 第32-33页 |
| 三、主客观结合判断法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灭绝种族罪的行为要件界定 | 第35-44页 |
| 第一节 基本犯罪行为 | 第35-41页 |
| 一、杀害行为 | 第36页 |
| 二、伤害行为 | 第36-38页 |
| 三、限制生活状况行为 | 第38-40页 |
| 四、防止生育行为 | 第40页 |
| 五、强迫转移儿童行为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背景行为要件 | 第41-44页 |
| 一、背景行为要件的概念 | 第41-43页 |
| 二、背景行为要件的渊源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灭绝种族罪的心理要件界定 | 第44-54页 |
| 第一节 特定意图的界定 | 第44-49页 |
| 一、特定意图的概念 | 第44-47页 |
| 二、特定意图的证明 | 第47-48页 |
| 三、明知的程度 | 第48-49页 |
| 第二节 消灭的界定 | 第49-50页 |
| 一、消灭的概念 | 第49-50页 |
| 二、国际法庭的实践 | 第50页 |
| 第三节 全部或局部的界定 | 第50-52页 |
| 一、地理要素 | 第50-51页 |
| 二、实质性判断 | 第51-52页 |
| 第四节 犯罪动机的界定 | 第52-54页 |
| 一、规约中的犯罪动机 | 第52页 |
| 二、犯罪动机与主观意图的区别 | 第52-54页 |
| 结语 | 第54-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