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漆酶的简介 | 第8页 |
1.3 漆酶的理化性质 | 第8-10页 |
1.3.1 漆酶的分子结构 | 第8-9页 |
1.3.2 漆酶的催化反应机理 | 第9页 |
1.3.3 漆酶底物特异性 | 第9页 |
1.3.4 漆酶的来源 | 第9-10页 |
1.4 漆酶的应用现状 | 第10页 |
1.4.1 漆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0页 |
1.4.2 漆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第10页 |
1.4.3 漆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第10页 |
1.4.4 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10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5.1 漆酶活力的测定 | 第10-11页 |
1.5.2 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11页 |
1.5.3 漆酶的酶学性质 | 第11-1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产漆酶野生菌株的鉴定、培养条件优化与产酶特性 | 第13-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3-15页 |
2.1.1 菌株来源 | 第13页 |
2.1.2 药品和试剂 | 第13-14页 |
2.1.3 试验仪器 | 第14页 |
2.1.4 培养基 | 第14-15页 |
2.1.5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1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5-17页 |
2.2.1 菌种的分离及培养 | 第15页 |
2.2.2 菌株的鉴定 | 第15-16页 |
2.2.3 单因素试验 | 第16-17页 |
2.2.4 响应面试验 | 第17页 |
2.2.5 产酶特性试验 | 第17页 |
2.2.6 金属离子 | 第17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17-27页 |
2.3.1 菌种鉴定 | 第17-19页 |
2.3.2 碳源对杨树口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19页 |
2.3.3 氮源对杨树口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4 碳氮比对杨树口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5 培养温度对杨树口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6 培养基初始pH对杨树口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22页 |
2.3.7 响应面优化杨树口蘑菌丝体生长速度及其产酶特性研究 | 第22-26页 |
2.3.8 产酶特性 | 第26页 |
2.3.9 金属离子对杨树口蘑菌丝体和发酵液漆酶活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讨论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杨树口蘑漆酶的初步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 | 第29-4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3.1.1 发酵液 | 第29页 |
3.1.2 药品和试剂 | 第29页 |
3.1.3 试验仪器 | 第29-30页 |
3.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30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3.2.1 粗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3.2.2 漆酶活性的测定 | 第30页 |
3.2.3 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30-31页 |
3.2.4 CM-cellulose阳离子交换层析 | 第31页 |
3.2.5 纯化倍数及回收率的计算 | 第31页 |
3.2.6 漆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31-33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33-38页 |
3.3.1 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33-34页 |
3.3.2 CM-cellulose阳离子交换层析 | 第34-35页 |
3.3.3 漆酶的纯化效果 | 第35页 |
3.3.4 杨树口蘑漆酶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35-36页 |
3.3.5 杨树口蘑漆酶最适pH和pH稳定性 | 第36页 |
3.3.6 金属离子对杨树口蘑漆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7 化合物对杨树口蘑漆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页 |
3.3.8 杨树口蘑漆酶对不同浓度的底物的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0-41页 |
4.1 结论 | 第40页 |
4.2 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Abstract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