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表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斯特林发动机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 | 第16-24页 |
2.1 斯特林发动机基本原理 | 第16-19页 |
2.1.1 斯特林发动机分类及原理 | 第16-18页 |
2.1.2 斯特林发动机性能指标 | 第18-19页 |
2.2 斯特林热力循环 | 第19-23页 |
2.2.1 理想斯特林热力循环 | 第19-21页 |
2.2.2 实际斯特林热力循环 | 第21-22页 |
2.2.3 实际斯特林循环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发动机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45页 |
3.1 Schmidt模型的建立 | 第24-27页 |
3.1.1 假设条件 | 第24页 |
3.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27页 |
3.2 理想绝热模型的建立 | 第27-37页 |
3.2.1 理想绝热分析方法的假设条件 | 第27-28页 |
3.2.2 建立数学模型 | 第28-37页 |
3.3 斯特林发动机损失机理 | 第37-39页 |
3.4 多变模型的建立 | 第39-44页 |
3.4.1 多变热力过程 | 第39-40页 |
3.4.2 多变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β型斯特林发动机热力循环数值分析 | 第45-69页 |
4.1 基于Schmidt方法对发动机热力循环分析 | 第45-54页 |
4.1.1 温度比t对指示功率N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2 压力p和转速ns对指示功率N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3 相位角α、曲柄转角θ对压力p、总容积V和指示功率N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4 行程容积比k_s对指示功率N的影响 | 第49-50页 |
4.1.5 无益容积比χ对指示功率N的影响 | 第50-51页 |
4.1.6 温度比t对无因次功Z的影响 | 第51页 |
4.1.7 压力p和相位角α对无因次功Z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8 行程容积比k_s对无因次功Z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9 无益容积比χ对无因次功Z的影响 | 第53页 |
4.1.10 温度比t对发动机热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 基于施密特方法的优化分析 | 第54-60页 |
4.2.1 相位角的选取 | 第54-55页 |
4.2.2 相位角与行程容积比和温度比耦合分析 | 第55-56页 |
4.2.3 温度比与无益容积比和行程容积比耦合分析 | 第56-57页 |
4.2.4 行程容积比与温度比和死容积比耦合分析 | 第57页 |
4.2.5 无益容积比与行程容积比和温度比耦合分析 | 第57-58页 |
4.2.6 正交设计分析 | 第58-60页 |
4.3 理想绝热模型热力循环分析 | 第60-68页 |
4.3.1 发动机给定工况下的参数变化 | 第61-65页 |
4.3.2 各类损失计算 | 第65-66页 |
4.3.3 不同工质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4 理想绝热模型与Schmidt模型对比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件 | 第76-77页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