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 | 第12-13页 |
1.3 前人研究程度 | 第13-16页 |
1.3.1 大调查评价工作 | 第13-14页 |
1.3.2 普、详查 | 第14页 |
1.3.3 接替资源勘查 | 第14-15页 |
1.3.4 以往科研工作 | 第15页 |
1.3.5 水文地质调查概况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19页 |
1.5.1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7页 |
1.5.2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 | 第19-23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9-21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1页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第21-22页 |
2.3.1 早期火山岩 | 第21页 |
2.3.2 晚期侵入岩 | 第21-22页 |
2.4 变质岩 | 第22-23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 | 第23-36页 |
3.1 地层 | 第23-24页 |
3.1.1 天生坝组(Pt1t) | 第23-24页 |
3.1.2 落凼组(Pt1n) | 第24页 |
3.2 构造 | 第24页 |
3.3 矿体特征 | 第24-28页 |
3.3.1 (1)号矿体 | 第27页 |
3.3.2 (2)号矿体 | 第27页 |
3.3.3 (3)号矿体 | 第27-28页 |
3.3.4 (4)号矿体 | 第28页 |
3.3.5 (5)号矿体 | 第28页 |
3.4 矿石特征 | 第28-34页 |
3.4.1 矿石类型和品级 | 第28页 |
3.4.2 矿石组构 | 第28-32页 |
3.4.3 矿石成分 | 第32-33页 |
3.4.4 有用、有害组分特征 | 第33-34页 |
3.5 围岩蚀变 | 第34-36页 |
第4章 资源量估算 | 第36-47页 |
4.1 勘查工程间距 | 第36页 |
4.2 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 第36页 |
4.3 资源量估算方法与依据 | 第36-37页 |
4.4 资源量估算估算参数的确定 | 第37-43页 |
4.4.1 面积的测定 | 第37页 |
4.4.2 矿石体重的计算 | 第37-38页 |
4.4.3 平均品位的计算 | 第38-39页 |
4.4.4 资源量类型的划分 | 第39-41页 |
4.4.5 特高品位的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4.4.6 矿体厚度的计算 | 第42-43页 |
4.5 矿体圈定的原则 | 第43-44页 |
4.5.1 工程中矿体的圈定 | 第43页 |
4.5.2 矿体外推原则 | 第43-44页 |
4.6 资源量估算结果 | 第44-47页 |
4.6.1 工业矿体资源量估算结果 | 第44页 |
4.6.2 低品位矿体资源量估算结果 | 第44-45页 |
4.6.3 工业矿体和低品位矿体资源量估算结果合计 | 第45页 |
4.6.4 经济评价中可利用资源量估算结果合计 | 第45-47页 |
第5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第47-58页 |
5.1 铜矿开发利用背景综述 | 第47-49页 |
5.1.1 铜矿建设技术背景 | 第47页 |
5.1.2 矿床开发社会经济背景 | 第47-48页 |
5.1.3 铜矿市场预测分析 | 第48页 |
5.1.4 铜矿产业发展前景 | 第48-49页 |
5.2 矿床开采现状 | 第49页 |
5.3 矿山开采条件概况 | 第49-50页 |
5.3.1 交通运输条件 | 第49-50页 |
5.3.2 供电、供水条件 | 第50页 |
5.3.3 原料、燃料及建筑材料供应 | 第50页 |
5.3.4 区域经济与社会环境 | 第50页 |
5.4 矿床水工环技术条件 | 第50-53页 |
5.4.1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0-52页 |
5.4.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52页 |
5.4.3 环境地质条件 | 第52-53页 |
5.5 矿石选矿性能研究 | 第53-58页 |
5.5.1 工艺矿物学研究 | 第53-55页 |
5.5.2 选矿小型实验研究 | 第55-56页 |
5.5.3 选矿扩大连续试验研究 | 第56-58页 |
第6章 矿床经济评价 | 第58-83页 |
6.1 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 第58-59页 |
6.2 资源量的确定 | 第59页 |
6.3 评价参数的确定 | 第59-72页 |
6.4 内部财务评价 | 第72-74页 |
6.4.1 财务评价及其意义 | 第72页 |
6.4.2 财务报表中经济评价的指标确定 | 第72页 |
6.4.3 评价方法 | 第72-74页 |
6.5 经济评价结论 | 第74-81页 |
6.6 不确定性分析 | 第81-83页 |
6.6.1 不确定性分析的意义 | 第81页 |
6.6.2 敏感性分析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