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执法和解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序言 | 第11-12页 |
一、证券执法和解制度基础理论 | 第12-16页 |
(一) 证券执法和解制度的界定 | 第12-13页 |
1.证券执法和解的概念 | 第12页 |
2.证券执法和解制度的法律属性 | 第12-13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1.和解制度典型案例剖析及立法实践概况 | 第13-14页 |
2.证券执法和解制度理念变迁 | 第14-15页 |
3.证券执法方式的发展 | 第15-16页 |
二、域外证券执法和解制度及启示 | 第16-21页 |
(一) 域外证券执法和解制度 | 第16-19页 |
1.美国的立法与实践 | 第16-17页 |
2.德国的立法与实践 | 第17-18页 |
3.英国的立法与实践 | 第18页 |
4.台湾地区的立法与实践 | 第18-19页 |
5.香港的立法与实践 | 第19页 |
(二) 对我国的启示 | 第19-21页 |
1.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19-20页 |
2.证券执法和解的考量因素 | 第20-21页 |
3.证券执法和解中的利益保护 | 第21页 |
三、我国证券执法和解制度适用范围和条件 | 第21-24页 |
(一) 证券执法和解适用范围 | 第21-22页 |
(二) 证券执法和解适用的条件 | 第22-24页 |
1.适用的积极条件 | 第22页 |
2.适用的消极条件 | 第22-23页 |
3.授权证券监管机构自由裁量 | 第23-24页 |
四、我国证券执法和解程序 | 第24-27页 |
(一) 和解程序的启动 | 第24-25页 |
1.和解程序的起止时间 | 第24页 |
2.和解程序的提出主体 | 第24-25页 |
(二) 和解程序的协商与决策 | 第25-26页 |
1.和解协商的参与者 | 第25页 |
2.和解决策的独立与公开 | 第25-26页 |
(三) 防范道德风险的程序 | 第26-27页 |
1.回避制度 | 第26页 |
2.信息公开制度 | 第26-27页 |
3.和解咨询制度 | 第27页 |
五、证券执法和解协议的效力与救济 | 第27-34页 |
(一) 证券执法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 第27-30页 |
1.和解的效力范围 | 第27-28页 |
2.代替行政处罚结案的效力 | 第28-29页 |
3.过错推定或承认违法的效力 | 第29页 |
4.扩展执法机构处罚权限的效力 | 第29-30页 |
(二) 证券执法和解协议无效、可撤销及效力待定 | 第30-32页 |
1.和解协议的有效 | 第30页 |
2.和解协议的无效 | 第30-31页 |
3.和解协议的可撤销 | 第31页 |
4.和解协议的效力待定 | 第31-32页 |
(三) 证券执法和解协议监督与救济 | 第32-34页 |
1.监督协议协商和履行 | 第32-33页 |
2.行政救济—重启调查程序 | 第33页 |
3.司法救济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