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大气PM2.5理化性质特征和来源解析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PM_(2.5)的定义 | 第11页 |
1.1.2 PM_(2.5)的化学组成 | 第11页 |
1.1.3 PM_(2.5)的来源 | 第11-12页 |
1.1.4 PM_(2.5)的环境与健康效应 | 第12页 |
1.1.5 PM_(2.5)的环境标准 | 第12-13页 |
1.1.6 PM_(2.5)的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2 国内外对PM_(2.5)的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1.2.1 质量浓度研究 | 第13-14页 |
1.2.2 粒径分布与传输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元素成分研究 | 第15页 |
1.2.4 离子组分研究 | 第15-16页 |
1.2.5 含碳组分及有机物研究 | 第16-17页 |
1.2.6 源解析研究 | 第17页 |
1.3 PM_(2.5)采样与分析方法 | 第17-22页 |
1.3.1 质量浓度采样与分析 | 第17-18页 |
1.3.2 化学物种的采样与分析 | 第18-22页 |
1.4 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1.4.1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 第22页 |
1.4.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2 技术指标 | 第23-24页 |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2.1 昆山市概况 | 第25-2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2.1.2 气象气候 | 第25页 |
2.1.3 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 | 第25页 |
2.1.4 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费 | 第25-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2.2.1 采样点位布设 | 第26-28页 |
2.2.2 样品采集 | 第28-29页 |
2.2.3 样品分析 | 第29-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PM_(2.5)的物理特性 | 第33-41页 |
3.1 PM_(2.5)的物理形态 | 第33-34页 |
3.2 质量浓度及特征 | 第34-37页 |
3.2.1 质量浓度 | 第34页 |
3.2.2 特征分析 | 第34-37页 |
3.3 粒径分布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PM_(2.5)的化学成分 | 第41-61页 |
4.1 水溶性离子 | 第41-45页 |
4.1.1 季节变化特征 | 第42-43页 |
4.1.2 空间变化特征 | 第43-45页 |
4.1.3 离子相关性研究 | 第45页 |
4.2 OC和EC | 第45-48页 |
4.2.1 季节变化特征 | 第47页 |
4.2.2 OC和EC的关系 | 第47-48页 |
4.3 无机元素 | 第48-53页 |
4.3.1 元素成分分析 | 第49页 |
4.3.2 元素定量分析 | 第49-50页 |
4.3.3 时空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4.3.4 元素富集研究 | 第51-53页 |
4.4 有机化合物 | 第53-57页 |
4.4.1 定性分析结果 | 第53-54页 |
4.4.2 PAHs浓度及变化特征 | 第54-56页 |
4.4.3 PAHs来源定性分析 | 第56-57页 |
4.5 PM_(2.5)的化学组成 | 第57-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重度霾天气下PM_(2.5)特性 | 第61-65页 |
5.1 物理形态、质量浓度和粒径 | 第61-62页 |
5.2 化学成分 | 第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六章 PM_(2.5)来源初步解析 | 第65-71页 |
6.1 解析方法简介 | 第65-66页 |
6.2 PM_(2.5)来源解析 | 第66-69页 |
6.2.1 因子提取 | 第66-67页 |
6.2.2 因子负载矩阵分析 | 第67-68页 |
6.2.3 PM_(2.5)的来源 | 第68-6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5页 |
7.1 结论 | 第71-72页 |
7.2 创新点 | 第72-73页 |
7.3 研究的不足 | 第73页 |
7.4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