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18页 |
1.1 弓形虫病 | 第12-15页 |
1.1.1 病原学 | 第12页 |
1.1.2 生活史 | 第12-13页 |
1.1.3 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1.1.4 致病作用 | 第14页 |
1.1.5 弓形虫病的诊断 | 第14-15页 |
1.2 免疫胶体金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胶体金的的特性 | 第15-16页 |
1.2.2 胶体金制备的方法 | 第16页 |
1.2.3 胶体金试纸条层析原理 | 第16页 |
1.2.4 胶体金诊断技术优势 | 第16-17页 |
1.2.5 胶体金技术的临床应用 | 第17页 |
1.2.6 胶体金技术在弓形虫病诊断上的应用 | 第17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18-32页 |
2.1 材料 | 第18-21页 |
2.1.1 弓形虫虫株 | 第18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1.4 试剂配制 | 第19-20页 |
2.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0-21页 |
2.2 方法 | 第21-25页 |
2.2.1 弓形虫速殖子抗原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2 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2-25页 |
2.3 结果 | 第25-28页 |
2.3.1 腹水中速殖子镜检结果 | 第25-26页 |
2.3.2 速殖子可溶性抗原、纯化后的单抗D5、B6浓度 | 第26-27页 |
2.3.3 D5、B6单抗亚型鉴定 | 第27页 |
2.3.4 D5、B6单抗效价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5 D5、B6单抗纯度的鉴定 | 第28页 |
2.4 讨论 | 第28-32页 |
2.4.1 速殖子抗原与单抗的制备 | 第28-29页 |
2.4.2 弓形虫的复苏与冻存 | 第29页 |
2.4.3 超声破碎全虫抗原 | 第29页 |
2.4.4 杂交瘤细胞的复苏 | 第29-30页 |
2.4.5 两株单抗的纯化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弓形虫病免疫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的研制 | 第32-53页 |
3.1 材料 | 第32-33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3.1.2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2-33页 |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3页 |
3.2 方法 | 第33-40页 |
3.2.1 玻璃试剂瓶的清洗 | 第33页 |
3.2.2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3 胶体金质量鉴定 | 第34页 |
3.2.4 胶体金稳定性试验 | 第34页 |
3.2.5 单抗中盐离子和杂质的去除 | 第34-35页 |
3.2.6 胶体金标记最佳PH值的优化 | 第35页 |
3.2.7 胶体金标记最适蛋白用量的优化 | 第35页 |
3.2.8 单抗的标记与纯化 | 第35-36页 |
3.2.9 金标单抗活性的鉴定 | 第36页 |
3.2.10 试纸条制备 | 第36-39页 |
3.2.11 试纸条质量的检测 | 第39-40页 |
3.3 结果 | 第40-49页 |
3.3.1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 | 第40页 |
3.3.2 胶体金溶液的质量鉴定 | 第40-42页 |
3.3.3 胶体金溶液保存稳定性结果 | 第42页 |
3.3.4 胶体金粒径选择结果 | 第42页 |
3.3.5 胶体金标记单抗的优化 | 第42-44页 |
3.3.6 金标单抗活性的鉴定 | 第44-45页 |
3.3.7 试纸条制备 | 第45-49页 |
3.4 讨论 | 第49-53页 |
3.4.1 免疫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的研制 | 第49页 |
3.4.2 金颗粒制备与鉴定 | 第49-50页 |
3.4.3 影响胶体金标记的因素 | 第50页 |
3.4.4 试纸条各部分材料的筛选 | 第50-51页 |
3.4.5 检测线与质控线的包被量 | 第51页 |
3.4.6 缓冲液的作用 | 第51页 |
3.4.7 免疫胶体金技术展望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检测弓形虫循环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3-61页 |
4.1 材料 | 第53-54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53页 |
4.1.2 血清样品 | 第53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53-54页 |
4.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54页 |
4.2 方法 | 第54-56页 |
4.2.1 兔多抗IgG的制备 | 第54页 |
4.2.2 检测弓形虫循环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54-55页 |
4.2.3 双抗夹心ELISA方法建立条件的优化 | 第55-56页 |
4.3 结果 | 第56-58页 |
4.3.1 兔多抗效价的测定 | 第56页 |
4.3.2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6-58页 |
4.4 讨论 | 第58-61页 |
4.4.1 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8-59页 |
4.4.2 单抗与循环抗原的反应性 | 第59页 |
4.4.3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循环抗原的意义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弓形虫病免疫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效果的评估与初步应用 | 第61-66页 |
5.1 材料 | 第61页 |
5.1.1 实验动物 | 第61页 |
5.1.2 待测血清样本 | 第61页 |
5.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61页 |
5.2 方法 | 第61-62页 |
5.2.1 弓形虫循环抗原血清样本的采集 | 第61-62页 |
5.2.2 试纸条诊断效果的评估 | 第62页 |
5.2.3 试纸条的初步应用 | 第62页 |
5.3 结果 | 第62-64页 |
5.3.1 试纸条诊断结果评估 | 第62-63页 |
5.3.2 试纸条的初步应用 | 第63-64页 |
5.4 讨论 | 第64-66页 |
5.4.1 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的应用价值 | 第64页 |
5.4.2 检测感染弓形虫动物血清中循环抗原的意义 | 第64页 |
5.4.3 试纸条检测猪血清循环抗原的初步应用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