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7-3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一)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 第19-25页 |
(一)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二)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5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一) 理论研究层面 | 第26页 |
(二) 现实分析层面 | 第26-27页 |
(三) 对策设计层面 | 第27页 |
五、创新点、难点 | 第27-30页 |
(一) 创新点 | 第27-28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28-30页 |
第一章 中缅天然气管道对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的价值 | 第30-42页 |
第一节 中缅天然气管道建设的提出 | 第30-35页 |
一、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战略考量 | 第31-33页 |
二、中缅两国深化合作发展的需要 | 第33-34页 |
三、中缅天然气管道是长远安全的重要保障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中缅天然气管道对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价值 | 第35-38页 |
一、保障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能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 第35-36页 |
二、提升西南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质量效率,确保生态安全屏障 | 第36-37页 |
三、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维护边疆社会稳定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中缅天然气管道对促进云南省发展的经济意义 | 第38-42页 |
一、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沿线城市化率 | 第38-39页 |
二、填补燃气能源空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第39-40页 |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对外开放合作 | 第40-42页 |
第二章 中缅天然气管道对曲靖市发展效益分析 | 第42-56页 |
第一节 促进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 | 第42-48页 |
一、直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 | 第42-44页 |
二、切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第44-45页 |
三、积极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 第45-47页 |
四、提高城镇化与对外联通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促进城市进步的社会效益 | 第48-52页 |
一、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动园林城市建设 | 第48-49页 |
二、促进就业岗位增加,提高收入消除贫困 | 第49-50页 |
三、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提升生产生活安全 | 第50-52页 |
第三节 促进城市环境改善的生态效益 | 第52-56页 |
一、降低废毒气物排放,优化生态环境建设 | 第52-54页 |
二、促进能源节约利用,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中缅天然气管道曲靖段利用率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56-71页 |
第一节 曲靖市管道天然气利用状况分析 | 第56-59页 |
一、曲靖分输支线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 | 第56-57页 |
二、曲靖市管道天然气利用率总体不高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曲靖市与管道线上其它城市的利用率横向对比 | 第59-65页 |
一、楚雄州天然气利用率远低于曲靖市 | 第60-62页 |
二、贵州毕节市天然气利用率水平高于曲靖市 | 第62-63页 |
三、广西百色市天然气利用率高于曲靖市 | 第63-65页 |
第三节 中缅天然气管道曲靖段利用率较低的原因分析 | 第65-71页 |
一、能源结构与利益结构变化是根本原因 | 第65-67页 |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致使供气能力不足 | 第67-68页 |
三、天然气社会认知度低导致新能源需求低 | 第68-69页 |
四、天然气的市场价格优势不足 | 第69-71页 |
第四章 中缅天然气管道曲靖段利用效益的提升对策 | 第71-84页 |
第一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认知度 | 第71-74页 |
一、加快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 | 第71-72页 |
二、加强宣传推广提升社会认知度 | 第72-74页 |
第二节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天然气利用领域 | 第74-79页 |
一、促进天然气产业发展,推动传统煤炭产业改造 | 第74-77页 |
二、扩大天然气利用领域,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 | 第77-79页 |
第三节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监管措施 | 第79-84页 |
一、完善天然气建设用地和价格政策 | 第80页 |
二、健全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 第80-81页 |
三、优化天然气利用环保政策 | 第81-82页 |
四、创新天然气金融扶持政策 | 第82-83页 |
五、强化管理保障和监督服务 | 第83-84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