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MBR的分类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第12-14页 |
1.1.1 MBR膜生物反应器的分类 | 第12-13页 |
1.1.2 MBR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第13-14页 |
1.2 膜污染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2.1 膜污染机理研究 | 第15-16页 |
1.2.2 膜污染的数学模型 | 第16页 |
1.3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 第16-22页 |
1.3.1 膜和膜组件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2 运行条件参数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3 活性污泥混合液特性的影响 | 第19-21页 |
1.3.4 控制膜污染的方法 | 第21-22页 |
1.4 磁性材料减缓MBR膜污染研究 | 第22-23页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5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2.1 膜生物反应器 | 第27-30页 |
2.2 壳聚糖复合四氧化三铁(Fe_3O_4/CS)的制备与表征 | 第30-31页 |
2.2.1 Fe_3O_4/CS与Fe_3O_4材料的制备 | 第30页 |
2.2.2 Fe_3O_4/CS与Fe_3O_4材料的表征 | 第30-31页 |
2.3 活性污泥混合液性质的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2.3.1 跨膜压差(TMP)的测定 | 第31页 |
2.3.2 脱氢酶(DHA)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3 SMP和EPS的测试 | 第32-33页 |
2.3.4 毛细吸水时间(CST)的测试 | 第33页 |
2.3.5 污泥絮体表面电荷的测试 | 第33-34页 |
2.3.6 总铁浓度测试 | 第34页 |
2.3.7 其他分析方法 | 第34页 |
2.4 膜面污染物(泥饼层)的表征方法 | 第34-35页 |
2.4.1 傅里叶红外转换光谱(FTIR)测试 | 第34页 |
2.4.2 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 | 第34-35页 |
2.5 实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 第35-37页 |
第3章 Fe_3O_4/CS性能评价 | 第37-41页 |
3.1 Fe_3O_4/CS的制备 | 第37页 |
3.2 形貌及粒径分析 | 第37-38页 |
3.3 XRD分析 | 第38页 |
3.4 FTIR分析 | 第38-39页 |
3.5 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分析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40-41页 |
第4章 Fe_3O_4/CS对膜污染进程和污泥混合液性质的影响探究 | 第41-53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实验设置 | 第41-43页 |
4.2.1 操作条件 | 第42-43页 |
4.2.2 膜的清洗 | 第4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4.3.1 跨膜压差(TMP)与膜污染速率(R_f) | 第43-45页 |
4.3.2 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 | 第45-46页 |
4.3.3 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SMP和EPS | 第46-47页 |
4.3.4 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铁离子 | 第47-48页 |
4.3.5 活性污泥混合中的Zeta电位 | 第48-49页 |
4.3.6 活性污泥混合液中颗粒化 | 第49页 |
4.3.7 MBR膜片泥饼层FIIR分析 | 第49-50页 |
4.3.8 SEM-EDS分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5.2 创新点 | 第53-54页 |
5.3 建议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