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径流污染物在生物滞留池中运移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1.1 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及其危害 | 第13-15页 |
1.1.2 海绵城市 | 第15-16页 |
1.1.3 生物滞留池 | 第16-17页 |
1.2 生物滞留池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雨水入渗模型基本原理 | 第22-30页 |
2.1 土壤中水分运动机理 | 第22-25页 |
2.1.1 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 | 第22页 |
2.1.2 土壤水势 | 第22-23页 |
2.1.3 土壤水分运移方程 | 第23-25页 |
2.2 土壤中溶质运移机理 | 第25-30页 |
2.2.1 溶质的对流作用 | 第25-26页 |
2.2.2 溶质的水动力弥散作用 | 第26-28页 |
2.2.3 溶质的延迟作用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30-36页 |
3.1 填料层土质配比 | 第30-31页 |
3.2 土壤粒径分析实验 | 第31-32页 |
3.3 填料等温静态吸附实验 | 第32-33页 |
3.4 径流污染物溶质穿透实验 | 第33-35页 |
3.4.1 CXTFIT介绍 | 第33-34页 |
3.4.2 穿透实验装置介绍 | 第34页 |
3.4.3 示踪剂的穿透实验 | 第34-35页 |
3.4.4 污染物溶液的配制 | 第35页 |
3.4.5 主要径流污染物的穿透实验 | 第35页 |
3.5 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52页 |
4.1 土壤颗粒的分布结果 | 第36页 |
4.2 等温静态吸附实验结果 | 第36-44页 |
4.3 土柱穿透实验结果 | 第44-51页 |
4.3.1 一维水动力弥散系数 | 第44-45页 |
4.3.2 总磷运移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4.3.3 氨氮运移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4.3.4 硝态氮运移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4.3.5 COD运移结果与分析 | 第50页 |
4.3.6 溶质分配系数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Hydrus-1D模型的可信性验证 | 第52-56页 |
5.1 软件介绍 | 第52页 |
5.2 Hydrus-1D数值模型 | 第52-53页 |
5.2.1 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 第52页 |
5.2.2 土壤溶质运移数值模拟 | 第52-53页 |
5.3 模型可信性验证 | 第53-55页 |
5.3.1 模型设置 | 第53页 |
5.3.2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非饱和状态下雨水径流污染物的运移模拟 | 第56-65页 |
6.1 背景分析 | 第56页 |
6.2 非饱和状态运移模型构建 | 第56-57页 |
6.3 模拟结果 | 第57-60页 |
6.3.1 总磷模拟结果 | 第57-58页 |
6.3.2 氨氮模拟结果 | 第58-59页 |
6.3.3 硝态氮模拟结果 | 第59页 |
6.3.4 COD模拟结果 | 第59-60页 |
6.4 主要污染物的运移模拟 | 第60-63页 |
6.4.1 含水率 | 第60-61页 |
6.4.2 填料层厚度 | 第61-62页 |
6.4.3 降雨强度 | 第62-6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七章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5-72页 |
7.1 土壤特征水力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5-67页 |
7.2 溶质运移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7-70页 |
7.2.1 溶质扩散系数 | 第67-68页 |
7.2.2 纵向弥散度 | 第68-69页 |
7.2.3 溶质分配系数 | 第69-70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