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女传》思想研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5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秦汉时代与《列女传》文本考察 | 第18-30页 |
一、《列女传》产生的背景 | 第18-23页 |
(一)刘向早世生活、学识经历 | 第18-19页 |
(二)秦汉时期的社会状况与新变 | 第19-23页 |
二、《列女传》版本、体例、文本特色 | 第23-30页 |
(一)版本与体例 | 第23-24页 |
(二)文本特色 | 第24-30页 |
第二章 《列女传》思想倾向 | 第30-38页 |
一、儒家倾向 | 第30-31页 |
二、道家倾向 | 第31-32页 |
三、兵家倾向 | 第32-33页 |
四、其他倾向 | 第33-38页 |
第三章 “三纲五常”思想溯源 | 第38-52页 |
一、“三纲”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 第38-44页 |
二、“五常”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 第44-48页 |
三、“三纲”与“五常”的合流 | 第48-49页 |
四、“三纲”与“五常”的关系 | 第49-52页 |
第四章 《列女传》“三纲五常”思想研究 | 第52-72页 |
一、“男尊女卑” | 第52-53页 |
二、“三纲”在《列女传》中的具体表现 | 第53-56页 |
三、“五常”在《列女传》中的具体表现 | 第56-64页 |
(一)仁:不忍之心 | 第57-58页 |
(二)义:忠贞守节 | 第58页 |
(三)礼:外形内养 | 第58-60页 |
(四)智:明判是非 | 第60-61页 |
(五)信:言行一致 | 第61-62页 |
(六)仁义:忠孝节悌 | 第62-63页 |
(七)义礼:形意相合 | 第63-64页 |
四、《孽嬖传》及其写作主旨 | 第64-66页 |
五、《列女传》“三纲五常”思想的特色 | 第66-72页 |
(一)德性修养与礼义践行相合一 | 第66-67页 |
(二)阴阳五行与儒家思想相融汇 | 第67-68页 |
(三)齐家与治国相贯通 | 第68-72页 |
第五章 《列女传》“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 | 第72-82页 |
一、积极影响 | 第72-75页 |
(一)思想影响 | 第72-73页 |
(二)社会影响 | 第73-74页 |
(三)体例影响 | 第74-75页 |
二、消极影响 | 第75-79页 |
三、反思 | 第79-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