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38块稠油油藏热力采油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洼38块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现状 | 第14-23页 |
1.1 地层 | 第14-15页 |
1.2 构造特征 | 第15页 |
1.3 沉积特征 | 第15-16页 |
1.4 储层特征 | 第16-19页 |
1.5 油气藏特征 | 第19-20页 |
1.6 流体性质 | 第20-21页 |
1.7 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系统 | 第21页 |
1.8 区块储量及开发现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洼38块主要开发方式开发效果评价 | 第23-36页 |
2.1 井网扩边加密调整 | 第23-24页 |
2.2 蒸汽吞吐效果评价 | 第24页 |
2.3 东二段油藏二次开发效果评价 | 第24-25页 |
2.4 蒸汽驱效果评价 | 第25-33页 |
2.4.1 沙三段蒸汽驱先导试验 | 第25-27页 |
2.4.2 沙三段蒸汽驱扩大及SAGD技术应用 | 第27-28页 |
2.4.3 东三段蒸汽驱先导试验历程 | 第28-31页 |
2.4.4 东三段蒸汽驱先导试验效果 | 第31-33页 |
2.5 洼38块油藏开发主要矛盾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洼38块蒸汽驱井组改善开发效果参数优化 | 第36-57页 |
3.1 扩大开发基本原则 | 第36页 |
3.2 开发目的层优选 | 第36-37页 |
3.3 蒸汽驱井网选择 | 第37-39页 |
3.3.1 反九点井网存在问题 | 第37页 |
3.3.2 “回字型”井网技术优势 | 第37-38页 |
3.3.3 “回字型”井网先期试验 | 第38-39页 |
3.4 东三段储层建模 | 第39-42页 |
3.4.1 数据准备 | 第39页 |
3.4.2 网格设计 | 第39页 |
3.4.3 三维构造建模 | 第39-40页 |
3.4.4 属性参数建模 | 第40-41页 |
3.4.5 净毛比模型 | 第41-42页 |
3.4.6 目的层地质储量 | 第42页 |
3.5 东三段蒸汽驱数值模拟 | 第42-47页 |
3.5.1 应用软件及模型 | 第42-43页 |
3.5.2 历史拟合及油藏参数选取 | 第43-47页 |
3.6 蒸汽驱基础操作参数建立 | 第47-49页 |
3.7 蒸汽驱操作参数优化 | 第49-51页 |
3.8 东三段蒸汽驱阶段采收率预测 | 第51-53页 |
3.9 东三段蒸汽驱试注吸汽效果及油层连通性分析 | 第53-57页 |
第四章 稠油区块改善开发效果配套技术研究 | 第57-82页 |
4.1 非烃类气体辅助蒸汽吞吐技术 | 第57-66页 |
4.1.1 非烃类气体辅助蒸汽吞吐机理 | 第57-59页 |
4.1.2 非烃气辅助吞吐效果影响因素 | 第59-62页 |
4.1.3 氮气注入量设计及现场应用 | 第62-66页 |
4.2 多元热流体助采技术 | 第66-73页 |
4.2.1 多元热流体注入作用机理 | 第66-70页 |
4.2.2 注多元热流体开发工艺现状 | 第70页 |
4.2.3 多元热流体吞吐现场试验 | 第70-73页 |
4.3 稠油降粘开采技术 | 第73-76页 |
4.3.1 环保型降粘剂配方体系筛选 | 第74页 |
4.3.2 环保型降粘配方体系配比优选 | 第74-75页 |
4.3.3 降粘剂性能对小洼油田适应性评价 | 第75-76页 |
4.3.4 降粘剂加药系统 | 第76页 |
4.3.5 井筒掺液降粘技术适应性评价 | 第76页 |
4.4 高温开采技术 | 第76-82页 |
4.4.1 高温调剖技术 | 第76-80页 |
4.4.2 高温举升技术 | 第80页 |
4.4.3 高温防砂技术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