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砌体夹心墙墙体构造设计与支承结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8-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2-15页 |
1.3 装饰砌体夹心墙一体化设想及课题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3.1 装饰砌体夹心墙一体化设想 | 第15-16页 |
1.3.2 课题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钢-砌组合梁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19-41页 |
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19-23页 |
2.1.1 参数选取 | 第19-22页 |
2.1.2 试件制作 | 第22-23页 |
2.2 试件材料性能试验 | 第23-24页 |
2.2.1 砌块抗压强度 | 第23-24页 |
2.2.2 砂浆配制与强度测定 | 第24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24-27页 |
2.3.1 加载装置设计 | 第24-26页 |
2.3.2 试验加载方案 | 第26-27页 |
2.3.3 量测方案 | 第27页 |
2.4 试件破坏形态 | 第27-32页 |
2.4.1 第一批次试验 | 第27-28页 |
2.4.2 第二批次试验 | 第28-31页 |
2.4.3 破坏类型分析 | 第31-32页 |
2.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2-39页 |
2.5.1 承载力与挠度曲线 | 第32-33页 |
2.5.2 承载力和挠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2.5.3 钢-砌组合梁承载力和挠度理论分析 | 第34-38页 |
2.5.4 施工阶段角钢应力和挠度分析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钢-砌组合梁有限元分析 | 第41-68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钢-砌组合梁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1-45页 |
3.2.1 材料本构模型 | 第42-44页 |
3.2.2 有限元模型的单元划分 | 第44页 |
3.2.3 有限元模拟过程及加载制度 | 第44-45页 |
3.3 试验钢-砌组合梁试件的模拟验证 | 第45-51页 |
3.3.1 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3.3.2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6-51页 |
3.4 钢-砌组合梁扩大参数有限元分析 | 第51-55页 |
3.4.1 砂浆强度 | 第51-53页 |
3.4.2 钢-砌组合梁跨高比 | 第53-55页 |
3.5 钢-砌组合梁承载力与挠度的计算方法 | 第55-65页 |
3.5.1 钢-砌组合梁承载力和挠度理论分析 | 第55-59页 |
3.5.2 计算参数确定 | 第59-60页 |
3.5.3 钢-砌组合梁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60-63页 |
3.5.4 钢-砌组合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63-65页 |
3.5.5 钢-砌组合梁挠度计算公式 | 第65页 |
3.6 钢-砌组合梁可行性论证 | 第65-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内叶墙体与外叶墙体的连接构造设计 | 第68-93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8-72页 |
4.2.1 设计变量 | 第70页 |
4.2.2 目标函数 | 第70页 |
4.2.3 约束条件 | 第70-72页 |
4.3 SQP算法优化分析 | 第72-76页 |
4.3.1 净跨 3.0m优化结果 | 第73-75页 |
4.3.2 净跨 4.0m优化结果 | 第75-76页 |
4.4 优化结果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76-81页 |
4.4.1 净跨 3.0m有限元分析 | 第77-79页 |
4.4.2 净跨 4.0m有限元分析 | 第79-81页 |
4.5 内叶墙与外叶墙连接构造设计 | 第81-91页 |
4.5.1 整间墙的划分形式 | 第81-82页 |
4.5.2 单元墙片的构造设计 | 第82-83页 |
4.5.3 内叶墙与外叶墙排块图 | 第83-88页 |
4.5.4 内叶墙与外叶墙整体稳定性 | 第88-89页 |
4.5.5 连接构造的细部设计 | 第89-91页 |
4.5.6 施工要求 | 第9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