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基于ArcSDE for Oracle的大兴安岭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1.2 空间数据库的发展阶段第10-11页
        1.2.1 空间数据库简介第10页
        1.2.2 空间数据库体系发展第10-11页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1-14页
        1.3.1 研究目标第11页
        1.3.2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3 技术路线第12-14页
第2章 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第14-21页
    2.1 理论基础第14-16页
        2.1.1 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第14页
        2.1.2 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思想第14-16页
    2.2 技术支撑第16-20页
        2.2.1 QI(Query Interface)第16-17页
        2.2.2 组件技术第17-18页
        2.2.3 组件GIS第18-19页
        2.2.4 Arc GIS Engine第19-20页
        2.2.5 ADO技术第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系统的设计及环境配置第21-33页
    3.1 系统的界面设计原则第21页
    3.2 关系数据库的选择第21-22页
    3.3 数据库设计第22-28页
        3.3.1 数据库设计原则第22页
        3.3.2 数据库管理系统总体设计第22-23页
        3.3.3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第23-25页
        3.3.4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第25-28页
    3.4 系统功能的设计第28-29页
    3.5 空间数据库创建第29-31页
        3.5.1 空间数据库的配置第29-30页
        3.5.2 创建数据集第30-31页
    3.6 搭建FTP服务器第31-32页
    3.7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Auto CAD分层转化为GIS格式模块第33-51页
    4.1 DXF图形交换文件第33-38页
        4.1.1 DXF的结构第33-35页
        4.1.2 TABLES和ENTITIES段第35-38页
    4.2 CAD分层转GIS的实现第38-50页
        4.2.1 转化模块的设计第38-41页
        4.2.2 转化的实现第41-50页
    4.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大兴安岭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第51-69页
    5.1 系统运行环境第51-52页
        5.1.1 网络环境第51页
        5.1.2 服务器端环境第51页
        5.1.3 客户端环境第51-52页
    5.2 系统基本情况第52-56页
        5.2.1 系统登录的界面第52-53页
        5.2.2 系统概况第53-54页
        5.2.3 系统主界面介绍第54-56页
    5.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第56-68页
        5.3.1 数据库连接第56-58页
        5.3.2 数据查询第58-61页
        5.3.3 数据自动更新第61-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结论和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荷瘤小鼠肝脏中髓源抑制性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双向侧流免疫检测MPO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对ACS临床价值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