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立论依据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1-16页 |
2.1 资料 | 第11-12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2.1.2.1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 第11页 |
2.1.2.2 碎裂QRS波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2.1.2.3 NYHA心功能分级及分期诊断标准 | 第12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2.2 观察指标 | 第12-13页 |
2.2.1 心电图指标 | 第12-13页 |
2.2.2 生化指标 | 第13页 |
2.2.3 心脏彩超指标 | 第13页 |
2.2.4 合并症 | 第13页 |
2.2.5 治疗药物 | 第13页 |
2.3 设备及试剂 | 第13-14页 |
2.4 方法 | 第14-15页 |
2.4.1 临床基线资料 | 第14页 |
2.4.2 心电图指标检测 | 第14页 |
2.4.3 生化指标检测 | 第14页 |
2.4.4 彩超指标检测 | 第14-15页 |
2.4.5 分组及随访情况 | 第15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16-19页 |
3.1 临床基线资料 | 第16页 |
3.2 随访结束时fQRS对一级终点和二级终点的影响 | 第16-17页 |
3.3 fQRS组与非fQRS组无事件生存分析结果 | 第17-18页 |
3.4 fQRS与院内发生室速室颤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18页 |
3.5 一级终点和二级终点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 第18-1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9-2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22-23页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综述 | 第2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