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0.1 丁腈橡胶的概述 | 第10-11页 |
0.2 橡胶的交联 | 第11-14页 |
0.2.1 传统共价键交联体系 | 第11-12页 |
0.2.2 非共价键交联体系 | 第12-14页 |
0.3 丁腈橡胶的配位交联 | 第14-15页 |
0.4 丁腈橡胶的补强 | 第15-16页 |
0.5 配位交联橡胶的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0.5.1 配位交联结构的表征 | 第16-17页 |
0.5.2 配位交联网络的表征 | 第17-18页 |
0.5.3 配位交联过程的表征 | 第18-19页 |
0.5.4 配位交联反应动力学的构建 | 第19-20页 |
0.6 本课题研究的选题依据、科学意义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0.6.1 选题依据和科学意义 | 第20-21页 |
0.6.2 课题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NBR/Al_2(SO_4)_3·18H_2O配位交联的研究 | 第22-40页 |
1.1 前言 | 第22-23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23-26页 |
1.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23页 |
1.2.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23-24页 |
1.2.3 实验配方设计 | 第24页 |
1.2.4 试样制备 | 第24页 |
1.2.5 表征和测试 | 第24-26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8页 |
1.3.1 热机械性能分析(DMA) | 第26-27页 |
1.3.2 XPS分析 | 第27-28页 |
1.3.3 硫化特征曲线分析 | 第28-31页 |
1.3.4 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31-33页 |
1.3.5 配位交联网络分析 | 第33-35页 |
1.3.6 力学性能分析 | 第35-37页 |
1.3.7 微观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二章 高温混炼对NBR/Al_2(SO_4)_3·18H_2O配位交联的影响 | 第40-62页 |
2.1 前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41页 |
2.2.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41-42页 |
2.2.3 实验配方设计 | 第42页 |
2.2.4 试样制备 | 第42页 |
2.2.5 表征和测试 | 第42-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60页 |
2.3.1 高温混炼条件的选择 | 第44-46页 |
2.3.2 XPS分析 | 第46-47页 |
2.3.3 硫化特征曲线分析 | 第47-51页 |
2.3.4 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51-53页 |
2.3.5 配位交联网络分析 | 第53-56页 |
2.3.6 力学性能分析 | 第56-59页 |
2.3.7 微观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炭黑和白炭黑补强NBR/Al_2(SO_4)_3·18H_2O配位交联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62-84页 |
3.1 前言 | 第62-6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3-67页 |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63页 |
3.2.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63-64页 |
3.2.3 实验配方设计 | 第64页 |
3.2.4 试样制备 | 第64-65页 |
3.2.5 表征和测试 | 第65-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82页 |
3.3.1 硫化特征曲线分析 | 第67-70页 |
3.3.2 DSC分析 | 第70-72页 |
3.3.3 平衡溶胀分析 | 第72-73页 |
3.3.4 力学性能分析 | 第73-82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82-8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