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工业用热工设备论文--换热设备论文

组合转子阻垢特性理论及实验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说明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7页
    1.1 课题来源第17页
    1.2 研究背景第17页
    1.3 强化传热第17-21页
        1.3.1 场协同理论第17-18页
        1.3.2 管程强化传热技术第18-21页
    1.4 换热设备污垢研究第21-25页
        1.4.1 污垢的形成机理第22-23页
        1.4.2 污垢形成的预测模型第23-24页
        1.4.3 强化传热技术对污垢影响第24页
        1.4.4 污垢对策第24-25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组合转子阻垢性能模拟研究第27-41页
    2.1 数学模型建立及求解第27-29页
        2.1.1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7页
        2.1.2 控制方程第27-28页
        2.1.3 网格划分第28页
        2.1.4 边界条件设置第28页
        2.1.5 计算设置第28-29页
    2.2 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第29-39页
        2.2.1 光管污垢性能验证第29-30页
        2.2.2 光管与螺旋叶片转子强化管阻垢性能对比第30-33页
        2.2.3 流速对微粒污垢沉积的影响第33-35页
        2.2.4 入口温度对组合转子强化管阻垢性能的影响第35-36页
        2.2.5 微粒粒径对强化管阻垢性能的影响第36-37页
        2.2.6 不同导程组合转子强化管阻垢性能第37-39页
    2.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组合转子阻垢性能实验研究第41-49页
    3.1 实验装置第41-42页
    3.2 实验原理及方法第42页
    3.3 实验验证第42-43页
    3.4 不同形式转子阻垢性能第43-48页
        3.4.1 螺旋两叶片开槽转子阻垢性能第43-44页
        3.4.2 低流阻转子阻垢性能第44-45页
        3.4.3 螺旋三叶片转子阻垢性能第45-46页
        3.4.4 三种转子阻垢性能比较第46-48页
    3.4 总结第48-49页
第四章 组合转子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第49-67页
    4.1 实验装置第49页
    4.2 数据处理第49-52页
        4.2.1 传热计算第50页
        4.2.2 阻力系数的计算第50页
        4.2.3 光管实验验证第50-52页
    4.3 实验方案及结果分析第52-65页
        4.3.1 不同位置单元转子组对组合转子强化传热性能的影响第52-56页
        4.3.2 间距对左右旋螺旋叶片转子强化传热性能影响第56-59页
        4.3.3 转子开孔对组合转子性能的影响第59-62页
        4.3.4 切口大小对组合转子性能的影响第62-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工业应用实验第67-75页
    5.1 组合转子运行稳定性试验系统介绍第67-69页
    5.2 凝汽器不同位置处组合转子的单元转子径向尺寸变化第69-70页
    5.3 转子自身径向尺寸变化第70-71页
    5.4 转子轴向尺寸变化第71-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6.1 全文总结第75-76页
    6.2 继续研究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致谢第81-8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5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85-86页
附件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字断面双组合角钢稳定性研究分析
下一篇:高架式筒仓支撑体系方案比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