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膜吸收技术 | 第18-22页 |
1.2.1 吸收剂 | 第18-20页 |
1.2.2 膜材料 | 第20-21页 |
1.2.3 膜接触器 | 第21-22页 |
1.3 膜浸润 | 第22-30页 |
1.3.1 膜浸润现象 | 第22-23页 |
1.3.2 膜浸润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23-24页 |
1.3.3 膜浸润的表面化学研究 | 第24-26页 |
1.3.4 膜浸润的理论计算 | 第26-28页 |
1.3.5 膜吸收过程浸润模型 | 第28-30页 |
1.4 本论文工作的提出 | 第30-33页 |
第二章 PG吸收剂对PVDF中空纤维膜的静态浸润研究 | 第33-45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静态浸润实验 | 第33-34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3-34页 |
2.2.2 实验流程 | 第34页 |
2.3 理论与数据处理 | 第34-37页 |
2.3.1 膜浸润速率 | 第34-35页 |
2.3.2 膜增重比 | 第35页 |
2.3.3 平均浸润深度 | 第35-36页 |
2.3.4 前驱膜模型 | 第36-37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2.4.1 膜增重比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 第37-39页 |
2.4.2 PG吸收剂温度对PVDF中空纤维膜的浸润影响 | 第39-40页 |
2.4.3 PG吸收剂浓度对PVDF中空纤维膜的浸润影响 | 第40-42页 |
2.4.4 PG吸收剂与DEA吸收剂对膜浸润的对比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膜吸收CO_2过程中的浸润实验研究 | 第45-71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吸收浸润实验 | 第45-49页 |
3.2.1 膜接触器 | 第45-46页 |
3.2.2 吸收剂中化学反应 | 第46-47页 |
3.2.3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47-48页 |
3.2.4 实验流程 | 第48-49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49-54页 |
3.3.1 吸收剂中CO_2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3.3.2 总传质系数K_G的计算 | 第49-51页 |
3.3.3 液相传质系数K_L的计算 | 第51-52页 |
3.3.4 膜相传质系数K_m的计算 | 第52-53页 |
3.3.5 化学增强因子E的计算 | 第53-54页 |
3.3.5.1 增强因子E | 第53页 |
3.3.5.2 Ha的计算 | 第53-54页 |
3.3.5.3 E_∞的计算 | 第54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8页 |
3.4.1 吸收剂浓度对浸润的影响 | 第54-58页 |
3.4.2 吸收剂温度对浸润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3 膜浸润对膜相传质阻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4 膜浸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5 实验方式对浸润的影响 | 第61-62页 |
3.4.6 不同吸收剂对膜浸润的影响 | 第62-64页 |
3.4.7 PG吸收剂再生 | 第64-67页 |
3.4.7.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64-65页 |
3.4.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66页 |
3.4.7.3 再生PG吸收剂对浸润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8 PVDF中空纤维膜性能恢复 | 第67-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4.1 结论 | 第71-72页 |
4.2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