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作家联语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1. 选题缘起 | 第9页 |
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作家联语发展史 | 第13-39页 |
1.1 联语及作家联语概念的界定 | 第13-18页 |
1.1.1 联语概念 | 第13-14页 |
1.1.2 联语源起 | 第14-17页 |
1.1.3 作家联语的界定 | 第17-18页 |
1.2 古代作家联语 | 第18-34页 |
1.2.1 诞生期—唐代 | 第18-20页 |
1.2.2 发展期—宋元 | 第20-24页 |
1.2.3 繁荣期—明代 | 第24-28页 |
1.2.4 鼎盛期—清代 | 第28-34页 |
1.3 近现代作家联语 | 第34-39页 |
第二章 作家纪念联语 | 第39-51页 |
2.1 作家纪念联语概述 | 第39-45页 |
2.1.1 挽联类 | 第39-42页 |
2.1.2 名人祠堂及故居纪念地题联 | 第42-44页 |
2.1.3 追思名人题联 | 第44-45页 |
2.2 作家纪念联语的功用价值 | 第45-51页 |
2.2.1 知事识人 | 第45-46页 |
2.2.2 评论垂训 | 第46-47页 |
2.2.3 遣悲抒怀 | 第47-49页 |
2.2.4 交际交流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联语的文学史价值 | 第51-67页 |
3.1 联语具有独特的功用价值 | 第51-56页 |
3.1.1 联语的独特功用价值 | 第51-55页 |
3.1.2 作家联语的特殊价值 | 第55-56页 |
3.2 联语与文学史紧密相连 | 第56-67页 |
3.2.1 联语是独立的文学形式 | 第56-58页 |
3.2.2 联语孕育自骈文和格律诗 | 第58-59页 |
3.2.3 联语效仿词突破形式,学习曲更加灵活 | 第59-61页 |
3.2.4 联语借助白话文和散文文体而更加通俗 | 第61-63页 |
3.2.5 联语借助小说得到传播 | 第63-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