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汉-老双语词语对齐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13-14页 |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页 |
1.3.2 总体结构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方法介绍 | 第15-25页 |
2.1 词语对齐的相关问题 | 第15-17页 |
2.1.1 词语对齐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词语对齐的描述 | 第16页 |
2.1.3 词语对齐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2.2 数据库的介绍及相关技术 | 第17-21页 |
2.2.1 数据库(Database)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 第17页 |
2.2.2 SQL Server和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语言 | 第17-18页 |
2.2.3 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结构 | 第18-19页 |
2.2.4 Java语言 | 第19-21页 |
2.3 词语对齐的研究方法综述 | 第21-25页 |
2.3.1 IBM的统计机器翻译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3.2 隐马尔可夫的词语对齐模型的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3.3 用统计工具计算双语词语对关联强度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3.4 基于双语词典的词语对齐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汉老双语词语对齐方法研究 | 第25-32页 |
3.1 问题概述 | 第25页 |
3.2 汉语--老挝语的介绍和比较 | 第25-27页 |
3.2.1 老挝语介绍 | 第25页 |
3.2.2 汉语和老挝语特点比较 | 第25-27页 |
3.3 汉老词语对齐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3.4 汉-老词语对齐方法设计原则 | 第28页 |
3.5 主要算法 | 第28-30页 |
3.5.1 评分函数 | 第28-29页 |
3.5.2 动态规划递归 | 第29-30页 |
3.6 系统总体结构图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汉-老双语词语语料库的建设和预处理 | 第32-38页 |
4.1 汉-老双语预料库 | 第32-34页 |
4.1.1 汉-老双语预料库的构建标准 | 第32页 |
4.1.2 汉-老双语原始语料的收集 | 第32-34页 |
4.1.3 汉-老双语预料库语料格式转换 | 第34页 |
4.1.4 规范的训练语料库 | 第34页 |
4.2 汉-老双语语料预处理 | 第34-38页 |
4.2.1 语料输入文件 | 第34-36页 |
4.2.2 汉语分词 | 第36-37页 |
4.2.3 老挝语分词 | 第37页 |
4.2.4 其他的预处理工具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汉-老双语词语对齐系统设计和实现 | 第38-46页 |
5.1 系统设计思路 | 第38页 |
5.2 系统设计架构 | 第38-39页 |
5.3 系统总体设计模块 | 第39-40页 |
5.4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第40-42页 |
5.5 系统的实现 | 第42-46页 |
5.5.1 登录界面 | 第42-43页 |
5.5.2 词语对齐界面 | 第43-44页 |
5.5.3 管理员界面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对比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6.1 训练语料准备 | 第46页 |
6.2 对比实验 | 第46-47页 |
6.3 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7.1 总结 | 第49页 |
7.2 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