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 缓释辅料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1 现代缓释辅料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 传统缓释辅料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新缓释辅料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页 |
2.1 物理方法 | 第13页 |
2.2 化学方法 | 第13页 |
2.3 生物方法 | 第13页 |
3 缓释辅料的性质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3.1 溶解度 | 第14页 |
3.2 黏度 | 第14-15页 |
3.3 溶胀性能 | 第15页 |
3.4 表面形态 | 第15页 |
3.5 流动性 | 第15-16页 |
4 中药缓释制剂复杂成分均衡释放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改良辅料Ⅱ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18-2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8页 |
1.1 材料 | 第18页 |
1.2 仪器 | 第18页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第18-26页 |
2.1 改良辅料Ⅱ的制备工艺比较研究 | 第18-20页 |
2.2 水解醇沉法的工艺优化研究 | 第20-26页 |
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改良辅料Ⅱ的性质研究 | 第27-3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7页 |
1.1 材料 | 第27页 |
1.2 仪器 | 第27页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第27-31页 |
2.1 酸碱度 | 第27-28页 |
2.2 溶解度 | 第28页 |
2.3 动力黏度 | 第28-29页 |
2.4 溶胀性能 | 第29-31页 |
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喘平方缓释片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2-38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32页 |
1.1 仪器 | 第32页 |
1.2 试药 | 第32页 |
2 方法学 | 第32-36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32页 |
2.2 溶液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 专属性试验 | 第33-35页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5页 |
2.5 精密度实验 | 第35页 |
2.7 重复性实验 | 第35页 |
2.8 稳定性考察 | 第35页 |
2.9 回收率实验 | 第35-36页 |
3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改良辅料Ⅱ的不同配伍对喘平方复杂成分均衡释放的影响 | 第38-50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8页 |
1.1 仪器 | 第38页 |
1.2 试药 | 第38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8-48页 |
2.1 喘平缓释片的制备 | 第38页 |
2.2 复杂成分均衡释放研究 | 第38-39页 |
2.3 辅料Ⅱ、改良辅料Ⅱ的体外释放比较研究 | 第39-40页 |
2.4 不同用量改良辅料Ⅱ喘平缓释片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40-42页 |
2.5 不同填充剂配伍的喘平缓释片体外放研究 | 第42-48页 |
2.6 不同配伍处方的均衡释放研究 | 第48页 |
3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改良辅料Ⅱ的稳定性研究 | 第50-6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0页 |
1.1 仪器 | 第50页 |
1.2 试药 | 第50页 |
2 改良辅料Ⅱ的稳定性研究 | 第50-62页 |
2.1 影响因素试验 | 第50-60页 |
2.2 加速试验 | 第60-62页 |
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1 总结 | 第63-65页 |
1.1 改良辅料Ⅱ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63-64页 |
1.2 改良辅料Ⅱ的性质研究 | 第64页 |
1.3 改良辅料Ⅱ的不同配伍对喘平方复杂成分均衡释放的影响 | 第64-65页 |
1.5 改良辅料Ⅱ的稳定性研究 | 第65页 |
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