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5页 |
1.2 钢管混凝土拱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发展与前景 | 第15-17页 |
1.2.2 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亟待研究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 | 第17-20页 |
1.3.1 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静、动力弹塑性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2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传统抗震分析方法概述 | 第23-25页 |
2.2.1 静力理论 | 第23页 |
2.2.2 反应谱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24-25页 |
2.3 模态Pushover分析(MPA)方法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3.1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 | 第25页 |
2.3.2 模态Pushover(MPA)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3 基本原理和计算公式 | 第26-27页 |
2.3.4 计算步骤 | 第27-28页 |
2.4 IDA方法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2.4.1 单条地震记录的IDA分析 | 第28-29页 |
2.4.2 多条地震记录的IDA分析 | 第29页 |
2.5 基于IDA的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钢管混凝土短柱本构试验与系杆拱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2-48页 |
3.1 钢管混凝土短柱本构关系试验 | 第32-35页 |
3.1.1 试验介绍 | 第32-34页 |
3.1.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1.3 试验结论 | 第35页 |
3.2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有限元模型 | 第35-39页 |
3.2.1 工程背景介绍 | 第35-37页 |
3.2.2 有限元模型 | 第37-39页 |
3.3 拱桥自振特性分析 | 第39-47页 |
3.3.1 自振特性计算方法 | 第39-41页 |
3.3.2 拱桥自振特性计算 | 第41-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基于静、动力弹塑性分析的钢管混凝土拱肋整体抗震性能评估 | 第48-60页 |
4.1 Pushover分析 | 第48-52页 |
4.1.1 Pushover方法计算步骤 | 第48-49页 |
4.1.2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 第49-51页 |
4.1.3 Pushover铰设置 | 第51-52页 |
4.1.4 拱肋Pushover分析结果 | 第52页 |
4.2 IDA分析 | 第52-55页 |
4.3 MPA分析 | 第55-59页 |
4.3.1 模态分析 | 第55-56页 |
4.3.2 拱肋MPA分析结果及与Pushover、IDA结果对比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基于IDA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0-86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IDA分析 | 第60-71页 |
5.2.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0-65页 |
5.2.2 拱肋横桥向IDA曲线 | 第65-68页 |
5.2.3 拱肋顺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68-71页 |
5.3 基于IDA的易损性曲线建立方法 | 第71-75页 |
5.3.1 截面弯矩-曲率曲线计算 | 第72-73页 |
5.3.2 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建立 | 第73-75页 |
5.4 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5-83页 |
5.4.1 拱脚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6-79页 |
5.4.2 1/4拱肋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9-81页 |
5.4.3 拱顶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81-83页 |
5.5 拱桥各关键截面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分析 | 第83-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地震风险分析 | 第86-98页 |
6.1 引言 | 第86页 |
6.2 地震经济风险评估模型 | 第86-89页 |
6.3 地震经济风险分析 | 第89-93页 |
6.3.1 损失比指定 | 第89-90页 |
6.3.2 存活曲线 | 第90-93页 |
6.4 结构主要不确定参数对桥梁地震经济风险的影响 | 第93-96页 |
6.4.1 钢管混凝土拱肋强度 | 第93-95页 |
6.4.2 梁体容重 | 第95-9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7.1 结论 | 第98-99页 |
7.2 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