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7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油画笔触的历程 | 第17-21页 |
2.1 油画笔触的认识 | 第17页 |
2.2 油画笔触的演变 | 第17-20页 |
2.2.1 文艺复兴时期的“隐形和谐” | 第17-18页 |
2.2.2 巴洛克时期的“萌芽” | 第18页 |
2.2.3 印象主义:“大解放” | 第18-19页 |
2.2.4 近现代:“百花开放、百家争鸣”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油画笔触的价值分析 | 第21-23页 |
3.1 笔触的价值分析 | 第21-22页 |
3.1.1 笔触增添艺术作品的多样性 | 第21页 |
3.1.2 笔触是画家情感的物化痕迹 | 第21页 |
3.1.3 笔触变化有利于新风格、新画派的诞生 | 第21-22页 |
3.1.4 独特的笔触是画家个性的升华 | 第22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4章 探讨山水皴法对油画笔触的运用启示 | 第23-30页 |
4.1 表象:从外形上比较皴法与笔触 | 第23-26页 |
4.1.1 皴法的点皴、线皴、面皴 | 第23-25页 |
(1) 线皴师承线索—披麻皴 | 第23页 |
(2) 面皴师承线索—斧劈皴 | 第23-24页 |
(3) 点皴师承线索—米点皴 | 第24-25页 |
4.1.2 油画笔触的点、线、面 | 第25页 |
4.1.3 皴法对笔触运用的启示-1 | 第25-26页 |
4.2 表法:山水皴法与油画笔触绘画表现力对比 | 第26-28页 |
4.2.1 分析山水皴法的绘画表现力 | 第26-27页 |
4.2.2 分析油画笔触的绘画表现力 | 第27-28页 |
4.2.3 皴法对笔触运用的启示- 2 | 第28页 |
4.3 表意:皴法与笔触的意象审美交融 | 第28-30页 |
4.3.1 中国传统“意象”审美与当代美学体系 | 第28-29页 |
4.3.2 皴法对笔触运用的启示-3 | 第29-30页 |
第5章 当代油画家对皴的继承与发展-简述蔡锦与王蒙 | 第30-34页 |
5.1 简述蔡锦 | 第30页 |
5.2 评论家们眼里的蔡锦 | 第30页 |
5.3 蔡锦的笔触与王蒙牛毛皴 | 第30-33页 |
5.3.1 柔情细碎的表象 | 第31页 |
5.3.2 神秘跃动画面感 | 第31-32页 |
5.3.3 以贯之的笔法 | 第32-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6章 本人绘画风格与山水皴 | 第34-49页 |
6.1 我的绘画探索历程 | 第34-40页 |
6.1.1 诗意的线条时期 | 第34页 |
6.1.2 执着的光影时期 | 第34-37页 |
6.1.3 风格探索时期 | 第37-40页 |
6.2 本人创作中对山水皴运用的启示 | 第40-48页 |
6.2.1 《黑白线皴》系列作品对皴运用的启示 | 第40页 |
6.2.2 油画创作《风浊》系列中皴运用的启示 | 第40-4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