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重金属污染 | 第12-15页 |
1.1.1 概述 | 第12页 |
1.1.2 重金属污染的化学机理 | 第12-14页 |
1.1.3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1.2 磁性生物炭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 磁性生物炭的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1.2.2 磁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1.2.3 磁性生物活性炭的制备 | 第18-19页 |
1.2.4 磁性生物炭性能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磁性竹炭的制备 | 第21-22页 |
1.4.2 磁性竹炭的表征 | 第22页 |
1.4.3 磁性竹炭对Cu(Ⅱ),Pb (Ⅱ)吸附性能研究 | 第22页 |
1.4.4 磁性竹炭再生性能研究 | 第22-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23-24页 |
2 磁性竹炭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24-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4-25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1.4 样品标记 | 第26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26-28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EDX) | 第26-27页 |
2.2.2 X射线衍射(XRD) | 第27页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7页 |
2.2.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7页 |
2.2.5 拉曼光谱(Raman) | 第27-28页 |
2.2.6 比表面积(BET) | 第28页 |
2.2.7 磁学性质(VSM)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6页 |
2.3.1 形貌及官能团(SEM-EDX,XPS,FTIR)分析 | 第28-32页 |
2.3.2 晶型结构(XRD),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32-34页 |
2.3.3 磁学性能(VSM)分析 | 第34-35页 |
2.3.4 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磁性竹炭吸附性能研究 | 第38-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1.1 材料与设备 | 第38页 |
3.1.2 Cu(Ⅱ),Pb (Ⅱ)吸附试验 | 第38-3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3.2.1 各参数对磁性竹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2 吸附热力学研究—温度对磁性竹炭吸附性能影响 | 第41-43页 |
3.2.3 吸附动力学研究—时间对磁性竹炭吸附性能影响 | 第43-44页 |
3.2.4 吸附等温线—吸附质浓度对磁性竹炭吸附性能影响 | 第44-46页 |
3.2.5 AH1C1-Cl吸附孔径分析 | 第46-47页 |
3.2.6 吸附机理研究 | 第47-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磁性竹炭再生循环性能研究 | 第49-53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0-5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1.2 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创新性 | 第54页 |
5.3 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